“好完美的逻辑!”山东烟台,一女子在蛋糕店买了份千层蛋糕,结果家里3人吃了后集体

子焓 2025-05-19 16:36:41

“好完美的逻辑!”山东烟台,一女子在蛋糕店买了份千层蛋糕,结果家里3人吃了后集体住院,女子要蛋糕店老板负责,没想到,店主却表示:千层不能空腹吃,可女子分明不是空腹食用,却依旧住院,目前市监局已介入,网友:这千层的规定,比吃药都严格啊! 2025年5月14日下午3点,山东烟台的阳光斜照进"甜梦工坊"蛋糕店,35岁的林晓梅指着玻璃柜里的芒果千层蛋糕:"给我切一块,家里老人孩子都爱吃。" 店主王芳递过包装时,特意叮嘱:"记得饭后吃,空腹容易反酸。" 林晓梅笑着应下,没注意到收银台角落贴着张A4纸,上面用红笔写着"千层蛋糕食用须知:建议餐后1小时食用,空腹食用后果自负"。 当晚7点,林晓梅的母亲和6岁女儿迫不及待拆开包装,两层奶油间的芒果果肉在灯光下泛着诱人光泽,老人咬了两口便放下叉子:"胃里烧得慌。" 女儿吃了半块后突然呕吐,林晓梅自己也感到上腹绞痛——三人在急诊室熬了整夜,诊断书上写着"急性肠胃炎,疑似食品污染"。 5月15日上午,林晓梅带着医院证明找到蛋糕店时,王芳正在给新到货的奶油打发。 "我们全家都不是空腹吃的,老人还特意吃了半碗粥。"她抖开病历本,输液管勒出的红印还在手腕上。 王芳擦了擦手,从收银台抽出那张A4纸:"您看我们早有提示,空腹食用不在售后范围内。"纸张边缘卷曲,显然已多次出示。 监控记录下关键对话:林晓梅指出自己非空腹食用,王芳却突然改口:"您之前吃了什么我们不清楚,无法证明是蛋糕的问题。"她指着价签上的小字:"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 奶油机的轰鸣盖过了林晓梅的质问,玻璃柜里的千层蛋糕还在灯光下静静陈列,仿佛方才的争执只是一场幻觉。 5月16日,烟台市监局的执法人员带着检测设备走进蛋糕店,操作间的冷藏柜里,过期三天的淡奶油散发着酸腐味,裱花袋上的生产日期模糊不清。 王芳的进货单显示,近半年来她多次采购低价原料,某批次芒果酱的质检报告竟是伪造的。 检测报告在三天后出炉:蛋糕中的大肠杆菌超标12倍,致病菌含量达到食品安全事故分级标准。 当执法人员出示证据,王芳终于承认:"最近原料涨价,想着缩短冷藏时间能省点电费..."而所谓的"空腹食用禁忌",不过是她为掩盖卫生问题编造的托辞。 这起事件与2023年青岛"刺身寿司中毒案"如出一辙:某日料店使用变质海鲜,顾客中毒后店主声称"生食需配特定酒类",最终因食品卫生不达标被吊销执照。 两起案件共同暴露了三个危险信号: 1、责任转嫁的惯用伎俩:用"食用禁忌"等伪科学借口推卸责任,掩盖原料变质、操作违规等核心问题; 2、小额纠纷的维权困境:消费者往往因检测成本高、举证困难选择隐忍,助长商家侥幸心理; 3、食品安全的监管盲区:小型餐饮商户的原料采购、加工流程缺乏有效追溯,问题常以"个例"被忽视。 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小型餐饮场所的食安问题投诉中,38%涉及原料过期,其中60%的商家曾用"个人体质差异""食用方法不当"等理由抗辩,消费者胜诉率仅为27%。 根据《食品安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本案呈现三重法律维度: 1、生产者的法定责任 第34条明确"禁止生产经营腐败变质食品",王芳使用过期原料、卫生不达标,违反该条规定,面临最高20万元罚款或吊销许可证; 2、经营者的告知义务 第8条要求"如实告知商品真实信息",所谓"空腹食用禁忌"属于虚假误导,违反第20条,需承担退一赔十(最低1000元)的惩罚性赔偿; 3、监管部门的处置依据 市监局依据第105条启动应急处置,责令停业整改,将王芳列入食品行业黑名单,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类似案件判例中强调:"食品安全无小事,任何试图用'食用规则'掩盖卫生问题的行为,都是对消费者生命权的漠视。" 事件曝光后,"甜梦工坊"的玻璃门上贴满封条,王芳的烘焙资格证被注销。林晓梅收到的不仅是1.2万元赔偿金,还有市监局送来的《食品安全维权手册》,第15页用红笔圈着:"遇到食安问题,可申请行政机关介入检测,无需自行举证。" 对商家而言,任何用"食用禁忌"包装的侥幸,终将被食安检测撕去伪装,对消费者而言,维权意识的觉醒比"食用规则"更能守护餐桌安全,对社会而言,只有建立从原料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才能让每口甜蜜都经得起阳光检验。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百姓关注

0 阅读:81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