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却被上海副市长

闻史忆今阁 2025-05-19 17:15:04

1996年,左宗棠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却被上海副市长严词拒绝,这人还是他的女儿! 1996年的上海,春风送暖。一封来自外地的信件,辗转到了市委办公室。这封信上工整的字迹来自一位年迈的老人——左景鉴,民族英雄左宗棠的曾孙。 "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祈求能在上海分配一套低楼层住房,安度晚年。"信中的语气恳切却不卑不亢。这封信经过层层转交,最终送到了上海市副市长的办公桌上。 谁也没想到,这位副市长正是左景鉴的亲生女儿。她看着眼前这封信,双手微微颤抖。窗外的阳光照在她的办公桌上,也照在墙上那幅她祖父左宗棠的画像上。那是一位眉目如刀、胡须飘然的老者,目光中透着坚毅与决断。 一百多年前,1875年,63岁的左宗棠临危受命,抬棺出征。当时,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俄国也趁机侵占伊犁,中国西北领土岌岌可危。这位年迈的将军率领湘军远征数千里,最终大败阿古柏,成功收复了新疆。 副市长的目光从画像上移开,看向桌上父亲的信。她思绪万千,回想起小时候父亲常说的家训:"左家子孙,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记住祖上的教诲——官为民做,俭以养德。" 这位副市长深吸一口气,拿出一张公文纸,一笔一划地写下回复: "关于您申请上海市住房的问题,根据《住房分配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所有申请人必须按正常程序办理,任何人不得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私利。现随函附上住房申请表格及相关政策说明,请按规定程序申请。" 落款处,她只写了"上海市副市长"几个字,没有提及任何父女关系。 这份回信很快在市委引起轰动。同事们都知道这位副市长刚正不阿,却没想到她连对自己的父亲都如此公事公办。有人悄悄问她:"那毕竟是您的父亲啊!" 她沉默片刻,轻声回答:"正因为他是我父亲,我才更不能让他成为一个例外。我的祖父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连最爱的长子左孝威随军生病,他都不能停下脚步照顾。那时的左孝威,才27岁就去世了。家国大义面前,我们左家的规矩,从来都是这样的。" 她的眼里闪着泪光,却坚定地签下了那份公文。这一刻,仿佛穿越百年时空,那个抬棺出征的老将军,与这位坚守原则的副市长,在精神上紧紧相连。 那封被上海副市长严词拒绝的信件尘埃落定后,左景鉴老人将信件和回复小心地夹在了一本家谱里。这本泛黄的家谱中,记录着左氏家族四代人的故事,从晚清名臣左宗棠到现代的子孙们,一脉相承的不只是血脉,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左景鉴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字:"家不论贵贱,当为社稷尽心。"这是左宗棠留下的家训。作为医学博士,左景鉴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书桌上摆放着一张老照片,那是他的祖父——左宗棠的第二个儿子左孝宽的照片。虽然历史上对左孝宽的记载不多,但他的后人却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左景鉴翻开家谱,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文字。左宗棠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各自的命运和贡献各不相同。长子左孝威是左宗棠最钟爱的儿子,考中举人后做了官吏,但在27岁那年随父亲出征新疆时,因水土不服不幸早逝。左宗棠虽然心如刀割,但依然坚持完成收复新疆的使命。 三子左孝勋的后人同样出众。左景鉴的堂弟左景清成为了一名作家,曾担任《中国日报》的总编辑;另一位堂弟左景伊则在科技领域建树颇丰,成为腐蚀和防护领域的著名专家,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至于四子左孝同,在清末做过四品官员,还在百日维新期间主持了湖南保卫局。变法之后,他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辛亥革命前夕已经升任江苏布政使。左孝同不仅是个出色的官员,还是一位书法家,但可惜的是,关于他子女后代的记载并不详细。 左景鉴的儿子左焕琮继承了家族从医的传统,成为了一名医生,后来还担任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院长。即使在动荡的年代,他依然坚守医德,救死扶伤。 1996年那个春天的下午,左景鉴从窗户望出去,看见女儿匆匆走进院子。 "爸,我来看您了。"女儿放下公文包,脸上带着疲惫和一丝愧疚。 "信的事,我已经知道了。"左景鉴平静地说,"你做得对。" 女儿坐在父亲对面,眼睛有些湿润:"我回家后想了很久,想起您小时候给我讲的那些祖先的故事。左宗棠面对国难时的担当,面对亲子病逝时的坚忍...我不能违背祖训。" 左景鉴拍了拍女儿的手:"后来我通过正常渠道申请了普通公民住房,已经在排队了。" "我可以帮您查询进度,但不会干预结果。"女儿轻声说。

0 阅读:0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