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是,一个月后,乾隆竟然下令处死为永琪治病的几位太医。“你们都得为他陪葬!”乾隆愤怒的喊道。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溘然长逝,乾隆皇帝悲痛万分,以太子之礼厚葬爱子。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一个月后,乾隆突然翻脸,下令处死为永琪治病的太医,怒吼他们得为永琪陪葬。 永琪是乾隆的第五个儿子,生于1741年,从小就不是一般的孩子。他聪明伶俐,满、蒙、汉三种语言说得溜溜转,骑马射箭样样行,琴棋书画也拿得出手。更难得的是,他脾气好,对父母孝顺,特别会讨乾隆欢心。1763年,圆明园失火,永琪不顾危险冲进去救出乾隆,这事让乾隆感动得不行,直接把他看成了心头肉,甚至动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 可惜好景不长。1765年,永琪突然病倒,病情来得猛,太医们诊断说是“附骨疽”,类似现在的骨结核。这病在当时可是个大难题,疼起来要命不说,还没啥好办法治。到了1766年,永琪撑不住了,25岁就走了。乾隆听到消息,整个人都崩溃了,哭得稀里哗啦,下令按太子规格给永琪办葬礼,场面隆重得不得了。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一个月后,乾隆突然变了脸,下令把给永琪治病的几个太医全杀了,说他们得为永琪的死负责。这在当时炸开了锅,太医们明明尽力了,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要搞清楚这事,得先看看永琪的病和当时的医疗条件。 附骨疽这病,现在医学发达,能通过手术或药物控制,但在18世纪的清朝,压根没这水平。太医们靠的是中医,望闻问切,开点药方,顶多再针灸几下,对这种深入骨头的病基本没辙。史书上说,永琪发病后,太医们试了不少办法,但病情还是越来越糟,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咽气。 乾隆不干了。他觉得太医既然是宫里顶尖大夫,怎么能治不好永琪?他让人查了个底朝天,结果发现太医在诊断和治疗上确实有点问题,比如一开始没认准病灶,后来药方也没调整好,拖延了时间。这下乾隆火大了,认定太医失职害了永琪,直接判了死刑。 这决定听着挺狠,但想想乾隆的心情,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永琪不是普通儿子,是他最看好的接班人,聪明能干又孝顺,眼看着要挑大梁,却没了。乾隆那时候50多岁,身体还硬朗,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谁受得了?他把火全撒在太医身上,既是泄愤,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当然,也有人觉得乾隆做得过了。太医又不是神仙,医学水平就摆在那儿,治不好也正常,干嘛非要他们的命?可封建社会就这样,皇帝的话就是天,谁敢吭声?再说,乾隆也不是第一回这么干,他脾气上来时,对臣子从不手软。 永琪走后,乾隆的心态变了不少。他一度消沉,整天念叨着永琪的好,觉得自己命苦,连个好儿子都留不住。但他毕竟是皇帝,国事不能丢,后来慢慢缓过来,把对永琪的感情埋在心里,继续管着大清的江山。 这事还让人想到当时的医学。清朝那会儿,西医还没传进来,中医虽然有自己的体系,但对付附骨疽这种病实在力不从心。永琪的死,其实不光是太医的问题,也是时代的局限。换今天,他可能还有救,可惜生错了年代。 永琪这人,活着时风光无限,走得却让人叹息。他留下的不只是个悲剧,还有个提醒——健康这东西,太重要了。没了好身体,再有才华再得宠,也没用。乾隆的悲痛,也让后人看到,一个皇帝再厉害,也有普通人的软肋。 从历史角度看,永琪的死也算是个转折。乾隆之后选储君时,明显谨慎了不少,没再那么感情用事。永琪这事,估计给他提了个醒:再好的苗子,也得看命。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
运赛过去
2025-05-19 18:02:38
0
阅读:71
用户10xxx71
sb小编变着法黑中医 间谍 拉出去毙了[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