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在天津工厂当车工的关牧村下班时的留影。后来她唱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和《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20 14:54:03

1971年在天津工厂当车工的关牧村下班时的留影。后来她唱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火遍大江南北。  关牧村,1953年出生在河南新乡,小时候跟着家人搬到天津。她家条件一般,爹是工人,妈是音乐老师。她妈会唱歌,会教歌,对关牧村影响挺大。小时候家里有个老收音机,老放歌,关牧村就跟着哼。她嗓子低,挺有特点,妈看她有天赋,就教她点基本的唱歌法子。上小学时,她进了天津小红花合唱团,低音嗓子特别出挑,常领唱。   1970年,17岁的关牧村进了天津钢锉厂当车工。那时候工厂活儿累,车间里机器响得耳朵疼,空气里全是机油味。她每天穿蓝色工服,戴安全帽,手上磨出老茧。干完活儿累得不行,可她没扔下对音乐的喜欢。下班后,她常站在宿舍窗边,盯着外头的灯光,小声唱歌给自己解乏。   1971年,有天下班,工友们说拍张合影。她站在人堆里,摘了帽子,头发黑黑的,笑得挺自然。这张照片留下了她当车工的日子,也成了她人生转折的一个小标记。那年,她在厂里文艺活动上唱了首民歌,嗓子响亮又有感情,底下人拍手拍得欢。演完后,天津歌舞团的老师找上她,让她去试试。她没犹豫,试了就过了,进了歌舞团,从此走上艺术路。   进了歌舞团,关牧村可算找着地方发挥了。她特勤快,每天早到排练室练嗓子。她的声音低沉又有劲儿,团里很快就注意到她。1973年,她在天津工人文化节上唱了《打起手鼓唱起歌》,这歌是施光南写的,节奏快,挺带劲。她唱得特有感染力,观众听着都乐。这回演出让她在艺术路上迈了一大步。   《打起手鼓唱起歌》火了之后,关牧村的名气慢慢起来了。1978年,她又唱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还是施光南写的,瞿琮填的词。这歌有点新疆味儿,她唱的时候加了点自己的感情,深情又好听。这歌通过电台传开了,全国人民都爱听,成了经典。   关牧村这路走得不容易。那年头,干艺术的日子不好过,有不少坎儿。可她硬是靠着对音乐的倔劲儿挺过来了。她的嗓子跟别人不一样,低沉又有力量,慢慢就成了中国女中音的代表人物。   除了这两首歌,她还唱过《月光下的凤尾竹》、《祝酒歌》啥的,好多歌都火了。她唱的歌老少都爱听,成了好多人的回忆。她的成功不光是她自己的牛,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例子。   1983年,她演了音乐电影《海上升明月》,唱了《蓝色梦幻》等歌,挺多才多艺的。1984年,她去中央音乐学院学了声乐,把唱歌的本事弄得更扎实。1987年毕业后,1991年又拿了南开大学的硕士学位。她学的东西跟唱歌结合得挺好,在音乐圈里更有分量了。   关牧村不光唱歌厉害,还干了不少好事。1999年,她跟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去了云南山区演出,给那儿的小孩带去开心。她还掏钱建了个图书馆,帮山里的教育出点力。   现在关牧村年纪大了,不咋出来了。可她的歌还在大家心里响着,经典就是经典。她有时候在家翻翻那张1971年的照片,边儿都黄了,可那时候的青春和梦想还挺清楚。她的故事告诉咱,只要有梦有劲儿,普通人也能干出大名堂。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