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司马懿临终那年,已经年近古稀,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走路要人搀扶,说话气息也不如从前,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时日无多。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独自坐在书房里,脸色苍白,目光呆滞,桌上的烛火不停摇晃,墙角的阴影仿佛在动,他的心思早已飘回几十年前,回到那场震动天下的政变。 那一年,他年过六旬,曹爽带着幼主外出祭祖,他借此机会调动兵力,一举掌控洛阳,封锁城门,控制宫廷。 等曹爽回京,局势已无法挽回,曹爽一家被拿下,党羽尽数清算,据史书记载,死者多达千余人,这场变故改变了曹魏的命运,也把司马懿推向权力的巅峰。 政变过后,他没有急着称帝,只是将兵权政权握在手中,效法当年曹操,稳住朝局,他推行节俭政策,整顿吏治,努力恢复被战火拖垮的经济。 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地方秩序逐渐恢复,朝廷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他知道,手中握权的同时,也站在了风口浪尖。 这些年里,他的亲信遍布朝野,子孙也陆续掌权,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曹氏虽然被灭,但天下人心未服。 他年纪越大,越感到心中沉重,每当夜深时分,他常常想到曹氏那一千多条性命,想到那些被牵连的妇孺老幼,他闭上眼睛时,总感觉有人在耳边低语,不知是梦是醒。 临终前几天,他将长子司马师与孙子司马昭召到身边,他身体已经很虚弱,连话都说得断断续续,但他还是硬撑着交代后事,他提出两个要求,语气坚定,没有丝毫迟疑。 第一个要求是要他们把国家治理好,不要只顾家族私利,他说,现在天下虽暂时安定,但地方尚有隐患,边疆仍有威胁,百姓苦过战乱,需要安稳日子。 子孙若沉迷权势,轻则动摇朝纲,重则引发兵乱,他嘱咐他们用人要谨慎,施政要宽和,凡事以百姓为先。 第二个要求是,不准任何人来给他扫墓,他不让立碑,不准披麻戴孝,不要举行丧礼,他交代自己死后就地火化,骨灰深埋首阳山,连坟冢都不要立。 他说,这样做是为了避祸,他自己靠政变得势,得罪的人太多,一旦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极可能成为仇家的目标。 他不希望自己的墓葬成为后人受害的导火索,他也不愿子孙年年祭祀,把精力浪费在仪式上,他说,与其在墓前烧纸,不如在朝堂上多思为政之道。 他的这些要求让家人都觉得难以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的权臣,要在临终时如此低调,连最基本的礼数都不要。 但司马懿说得很明白,保住家族比一时的虚荣更重要,比起陵墓风光,他更在意后代的安全。 他去世后,司马家人勉强照着做了,他被秘密下葬,没有披麻戴孝,也没有任何标志可以证明他曾存在,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来司马师与司马昭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司马炎最终建立了西晋,完成了司马懿未竟的事业,可司马家虽然登上皇位,终究没能走得太远,内乱频发,胡人起兵,五胡乱华,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司马懿当年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他苦心经营、力图延续的家族荣耀,并没有延续几代。 他一生都在算计别人,最后却算不到命运的走向,临终前留下的两个遗嘱,是他最后的谋略,也是他对过往的反思。 他知道,再聪明的人也敌不过历史的变数,唯有踏实治政、谨慎行事,才是给后代最实用的护身符。 权力是把双刃剑,握得越紧,割得越深,他未曾悔恨权谋带来的功业,但他知道,那一场屠杀,终究无法抹去血的痕迹,他的遗言,既是告诫,也是一种赎罪。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上游新闻——司马懿临终前留下一道遗言,使盗墓贼2000多年来,不敢盗其墓
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
如梦菲记
2025-05-20 15:47: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