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经销商再加价3、4万,最后一辆桑塔纳差不多20万左右的价格到手,即使如此桑塔纳也是一车难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神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春天,北京街头出现了一辆银灰色的新车,引起了不小的围观,这辆车的外形和之前常见的面包车、卡车完全不同,车身线条流畅,做工精致,人们看着它,议论纷纷。 这就是刚刚从上海下线的第一辆桑塔纳,它不是国产车,而是引进自德国大众,它的出现,不仅是一辆车的引进,更是一场工业变革的起点。 最初德国大众给出的定价是8万元,这在当时已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中国方面没有接受这个价格。 中方代表认为,如果按这个价格投放市场,会对当时刚起步的国产车产业造成冲击,也不足以体现这款车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 于是,他们提出16万元的定价建议,这个价格经过反复讨论后确定了下来,定价策略也被看作是对市场秩序的一种保护措施。 到了销售端,由于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经销商普遍加价,实际落地价常常接近20万元,在当时,这个价格等同于一个普通家庭十多年的全部收入。 尽管价格高得惊人,想买车的人依然排着队,有的是企事业单位集体采购,有的是个体老板和外贸公司负责人,也有一些政府部门专门申请购车指标。 车主需要一次性付清全部款项,没有按揭,也没有贷款服务,谁要是开上了这辆车,就等于拥有了地位和面子,在街上行驶时,周围的人都会投来目光,不少人还会在停车时上前围观车身细节。 桑塔纳之所以受欢迎,靠的不只是外观,它的结构稳固,底盘结实,发动机动力输出稳定,日常使用中很少出现故障,车厢隔音效果不错,座椅舒适,长途驾驶不容易疲劳。 比起当时国产车经常出现的漏油、启动困难等问题,桑塔纳可以说是各方面都更胜一筹,维修也方便,不容易坏,配件在后期逐渐实现国产化,维修成本逐步下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它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这辆车的引进也带来了技术转移的机会,德国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在上海与中方工人一起完成了装配和测试,从最初的手工装配,到引进部分自动化设备,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成为了国内工厂学习的机会。 桑塔纳的核心零部件在最初阶段大多依赖进口,国产化比例很低,后来通过技术消化吸收,本地配套率逐年上升,到1990年代,许多零件已能在国内生产。 因为桑塔纳的热销,国内零部件企业得以参与其中,他们开始学习先进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流程。 一些原本做小五金的厂商转型做车窗升降器、电控部件、车灯等产品,这种产业链的延伸,为之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引进桑塔纳的那几年,中国人对汽车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把汽车当作稀罕物,到后来当作工具使用,消费者逐渐学会了看性能、比参数、谈舒适度。 桑塔纳推动了这种消费理念的更新,也让“拥有一辆好车”成为更多家庭追求生活质量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塔纳的售价逐渐下降,逐步进入更多普通人的家庭,但在最初的几年,它的价格和稀缺性确实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 这种象征,不仅体现为社会地位,也代表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人们把它看作是时代进步的见证者,而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 回顾这段历史,桑塔纳的引进不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一次深远的产业升级尝试,它在价格上引起过争议,也在技术上带来突破,它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一辆车,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的重要节点。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那20万元花得并不轻松,但桑塔纳带来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它的故事,是一代人亲历中国工业成长的缩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网——40周年巡礼第二章丨“国民神车”桑塔纳——中国合资轿车的开山之作
突然发觉,蔚来的新车主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蔚来新车的价格里,大概有三分之一是换
【1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