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天夜里,日本特务葛海禄在追击东北抗日联军时,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浅笑挽云烟 2025-05-25 08:19:37

1938年一天夜里,日本特务葛海禄在追击东北抗日联军时,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便偷偷从样子沟下屯来到上屯想抢几名村妇作乐。途中,他看到西山河谷中闪烁着微微的火光,凭着自己多年“扫荡”经验,判定这必然是抗联队伍在此歇息整顿。 1938年10月12日,东北凌晨的乌斯浑河畔寒风刺骨, 一个黑影在林间快速移动。 这人是葛海禄,日本特务机关的翻译,原本的计划是前往上屯村抢掠一名年轻村妇。 行至半路,山谷中一丝微弱的火光引起了葛海禄的注意。 葛海禄停下脚步,凝神观察。 火光虽小,却不是寻常猎人或樵夫会在深夜点燃的。 多年与抗联周旋的经验告诉葛海禄,这很可能是抗联队伍的营地。 贪欲与立功的欲望在葛海禄心中交战。 最终,立功心切占了上风。 葛海禄迅速折返,直奔驻扎在林口县的日军据点。 日军熊谷大佐刚准备就寝,葛海禄的急报打断了他的计划。 "发现抗联第五军踪迹,就在西山河谷。" 熊谷眼中闪过一丝狂热。 抗联第五军是他心中的眼中钉。 这支游击队在东北纵横多年,让日军颜面扫地。 熊谷立即下令集结部队,调动林口、鸡宁、海林三地驻军共1200余人。 重机枪、迫击炮迅速就位。 目标直指乌斯浑河西岸的抗联营地。 日军分三路悄然包抄,准备一举歼灭这支抗联队伍。 此时,抗联第五军第一师正在乌斯浑河畔休整。 这支队伍已在极寒中跋涉数月,物资匮乏,伤员众多。 原本数百人的队伍,如今仅剩百余人。 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肩负照顾伤员、警戒等任务, 这八位女战士分别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其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仅13岁。 冷云是妇女团的指导员,曾在哈尔滨师范学校读书。 简易的篝火为严寒中的战士们提供些许温暖。 这星点火光,却也成了暴露目标的信号。 10月13日凌晨三点,日军的包围圈悄然形成。 天色尚暗,抗联战士尚未察觉危险临近。 熊谷一声令下,密集的枪声突然撕裂了寂静的夜空。 机枪扫射,迫击炮轰鸣。 营地顿时陷入混乱。 抗联指挥官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向东突围。 乌斯浑河是唯一的退路。 冷云接到命令:妇女团掩护主力突围。 八位女战士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几乎必死的任务。 冷云迅速将战士分成三组,分别向日军侧翼开火。 枪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 天色渐亮,日军的围剿越发激烈。 八位女战士子弹已所剩无几。 主力部队已成功突围至河对岸,冷云看了一眼乌斯浑河,河水湍急冰冷。 最后一颗手榴弹在日军阵地爆炸,为女战士们争取了转移的机会。 但此时,退路已被日军重机枪完全封锁。 河岸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死路一条。 冷云毁掉了手中的步枪,其他七位女战士也跟着毁枪。 "宁死不当俘虏"是抗联的铁律。 八位女战士手挽着手,缓步走向河边。 日军的子弹在身旁飞舞,却无法阻止她们坚定的步伐。河水如刀割般刺骨,但比起沦为俘虏,这是更有尊严的选择。 清脆的歌声响起,是《国际歌》的旋律。八位女战士就这样踏入了乌斯浑河的急流中。 河水很快淹没了她们的身影。 日军赶到河边时,只看到几具随波漂流的尸体。 战后,当地村民在河岸寻找到五具遗体。 每具遗体上都布满弹孔,证明她们在投江前已身负重伤。 由于条件有限,五位女战士被匆匆掩埋在河畔。 其余三位,永远地消失在了乌斯浑河的急流中,当时没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直到多年后,幸存的抗联战士才通过回忆,绘制出八位女战士的画像。 葛海禄因这次"功劳"获得日军奖赏,然而背叛者的命运从不美好。 1945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葛海禄因贪图财物,被日军军官当场枪决。 死时身上搜出大量黄金和美钞,正是多年来出卖同胞的报酬。 1982年,在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畔,一座纪念碑拔地而起。 "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八个大字镌刻其上。 1984年,牡丹江市又建立了"八女投江"纪念碑。 邓颖超题写"八女投江",康克清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每年清明,无数人前来祭奠这八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战士。 八位女战士没有留下遗言,没有华丽的事迹。

0 阅读:0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