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老婆婆走进古玩店,拿出一个破碗问价钱,工作人员接过一看,恶心得差点吐出来。老婆婆心想没戏了,结果工作人员给了她80元。老婆婆欢天喜地地走了。不料工作人员摸了下碗内底,惊呼:钱给少了快追!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寒冷的清晨,北京琉璃厂街道的文物商店刚开门,有位裹着头巾的老太太颤巍巍走进店里。 她从粗布包袱里掏出一只沾满鸡饲料的蓝花大碗,店员用袖口擦去碗沿的污渍,隐约看见釉面泛着奇异的蓝白斑点。 经过讨价还价,这只被当作鸡食盆的旧碗以八十元成交,谁也没想到,清水冲洗后碗底显出的六个字,竟揭开了一段尘封六百年的皇家秘事。 文物专家们闻讯赶来时,这只其貌不扬的大碗正在窗边晾晒,阳光透过蓝釉表层,白釉如同雪花般在釉面下若隐若现。 瓷器泰斗耿宝昌捧着碗的手微微发抖,这正是明代宣德年间独创的洒蓝釉工艺。 这种釉色需要匠人用竹管吹制,成功率不足三成,当年专为皇帝特制的玩物,如今全球仅存四件。 故事要回溯到明朝宣德八年。紫禁城暖阁里,二十八岁的朱瞻基正把玩着新得的南洋蟋蟀。 这位开创"仁宣之治"的明君,私下却痴迷各种玩乐,他突发奇想,要景德镇烧造既能斗虫又可掷骰的多功能器皿。 御窑厂三千工匠日夜赶工,终于在次年清明前烧成这批洒蓝釉钵。釉面蓝中透白的奇效,恰似冬夜飘雪映着深蓝天幕。 这种瓷器的制作堪称鬼斧神工,匠人先用景德镇特供的高岭土拉坯成型,施以莹润白釉初烧。 待胎体冷却,取来南洋进贡的苏麻勃青料,用打通竹节的吹管蘸取釉浆。 老师傅鼓起腮帮对着瓷胎吹釉,釉星如雨点般洒落,需反复吹施十八遍方能形成均匀斑点。 最后入窑经1100度文火慢煨,釉层在高温中自然流淌交融,方才成就这"蓝海飘雪"的奇观。 可惜这般精妙的工艺,随着宣德帝的猝然驾崩戛然而止,1435年正月,沉迷修仙炼丹的朱瞻基因服用丹药中毒身亡。 新帝登基后,掷骰斗蟋的娱乐被视为玩物丧志,洒蓝釉钵从此深锁库房。 清康熙年间虽尝试复烧,但改用云南珠明料和高温烧造法,釉面再难再现宣德年间那种雪花凝冻般的质感。 六百年沧桑变迁,当年专供皇帝取乐的珍玩,竟在农家鸡舍里躲过战火。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介绍,现存四件洒蓝釉钵各有传奇:天津博物馆藏品的云龙纹是当年赏赐藩王的标记;仇焱之旧藏的那只在香港拍出天价;而老太太的这只因长期盛放盐巴,釉面反而形成独特的包浆。 如今它们隔着博物馆玻璃相望,仿佛在诉说同一个君王的双面人生。 据故宫博物院官网记载,这类明代洒蓝釉瓷器全球仅存四件,分别收藏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台北故宫和私人藏家手中。 2020年苏富比拍卖行曾估价此类文物市场价值超过三亿元,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在首都博物馆B1层17号展柜前驻足,透过那层如梦似幻的蓝釉,窥见一个王朝的盛世余晖。 参考来源:《东方收藏》2011年《从皇帝玩物到流落民间的“鸡食盆”——讲述宣德洒蓝釉钵的辗转身世》
山西一对夫妻,生了11胎全是女儿,固执的夫妻二人在1996年生下了第12胎,没想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