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美国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罗森堡夫妇送上了电椅,生前最后一吻后,他们将被电刑处死,苏联解体后,出卖原子弹秘密的真凶才浮出水面。
1953年6月19日,纽约辛辛监狱,一对年轻夫妇在电椅上结束了生命,朱利叶斯35岁,埃塞尔37岁。官方宣称他们向苏联泄露了原子弹机密,这起案件的证据薄弱得令人咋舌。直到38年后,苏联解体,尘封的档案才揭开真相的一角,展现出一场被政治裹挟的悲剧。
那段动荡的岁月,正值冷战的巅峰。美苏两国剑拔弩张,都在竭力超越对方。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美国如临大敌,怀疑有人泄密。当时的美国弥漫着强烈的反共情绪,麦卡锡主义盛行,人人自危。罗森堡夫妇,不幸成为这股政治风暴中的牺牲品。
朱利叶斯是位工程师,曾短暂加入过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埃塞尔是他的妻子,家庭条件普通。他们并非什么重要人物,却成为“叛国”的罪名下的替罪羊。罪名的根源在于朱利叶斯的妹夫,大卫·格林格拉斯的指证。格林格拉斯声称,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期间窃取了原子弹设计图纸,并交给了朱利叶斯,再由朱利叶斯转交给苏联。
格林格拉斯的证词是这起案件的唯一支柱。他在曼哈顿计划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他窃取的资料的真实价值也难以评估。他的证词中提到1945年将图纸交给朱利叶斯,埃塞尔协助打字。但除了他的口供,几乎没有其他实质证据。所谓的“图纸”也只是几页草图,专家断定无法用于制造原子弹。
另一个关键人物,哈里·戈尔德,据称是情报传递的中间人。但他前后矛盾的证词让法官都感到怀疑。更为关键的是,解密后的苏联档案中几乎没有关于戈尔德的记载。这些证据,放在今天来看,根本站不住脚。当时美国政府急于树立典型,罗森堡夫妇成了替罪羊。
1951年,法院宣判罗森堡夫妇死刑。世界各地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甚至爱因斯坦也致信求情,但美国政府铁石心肠,1953年6月19日,这对夫妇被处以极刑。
1991年,苏联解体,大量机密文件得以公开。美国也通过“维诺纳计划”公布了一些破译的苏联电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确实有人向苏联提供了原子弹情报,但并非罗森堡夫妇,而是西奥多·霍尔,一位曼哈顿计划中的年轻物理学家。1944年,霍尔主动与苏联方面联系,泄露了核心机密。解密文件显示,霍尔提供的情报远比格林格拉斯的“图纸”重要得多。霍尔却幸运地逃脱了惩罚,一直活到1999年。而罗森堡夫妇,档案中仅提及朱利叶斯可能与苏联特工有过接触,但缺乏直接证据证明他泄露了原子弹机密。埃塞尔更是完全被牵连。
虽然不能说罗森堡夫妇完全清白,朱利叶斯确实与苏联特工有过联系,做过一些情报传递工作。但说他们是泄密的主谋,显然是夸大其词。苏联原子弹的成功,是其科学家自身努力和多方情报共同作用的结果,罗森堡夫妇充其量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美国政府将他们塑造成“大恶魔”,一方面是为了冷战的宣传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震慑那些同情共产主义的人。
整个审判过程漏洞百出,格林格拉斯的证词明显是为了减轻刑罚而捏造的,他自己后来也承认了这一点。而埃塞尔则完全是无辜的受害者,检方指控她“知情不报”,却缺乏任何有力的证据。简而言之,这场审判是政治凌驾于司法之上。
70多年过去,回首往事,罗森堡夫妇的死亡更像是一场冷战时期的悲剧。有人认为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为信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时代洪流中的无辜牺牲品。无论如何,这起案件暴露出当时美国司法体系的缺陷,也警示我们: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律不能草率地剥夺他人的生命。
苏联解体后,霍尔的名字浮出水面,人们开始反思罗森堡夫妇是否是替罪羊。历史学家们对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他们死不足惜,也有人认为他们罪不至死。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起案件办得太粗糙,罗森堡夫妇死得太冤枉了。
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对抗,许多无辜的平民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罗森堡夫妇并非孤例。他们的两个儿子,迈克尔和罗伯特,父母去世后成为孤儿,生活困苦。多年来,他们一直为父母的冤案奔走呼吁,但美国政府至今没有正式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