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浙江一男子在街边捡到22万元现金,立马选择报警,不久便找到了失主,失主在拿回现金后十分感激,不料,第二天失主又找到拾钱男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令人火大。
来源:5月21日宝鸡政法
陈先生下班回家,路过马路边,瞥见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塑料袋。他起初以为是垃圾,想着顺手捡了扔进垃圾桶,也算做件好事。
可当他弯腰拎起袋子,感觉分量不对劲:“这‘垃圾’也太沉了点!”好奇心驱使下,陈先生轻轻打开袋口,眼前的一幕让他直接愣住了,里面竟然是一沓沓码得整整齐齐的红色钞票!他小心数了数,足足22沓,也就是22万元。
握着这个沉甸甸的袋子,陈先生一时有些发懵。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心想:“看这包装,失主家境估计一般,不然谁拿普通垃圾袋装这么多钱?”他想象着失主发现钱丢了会有多着急,便立刻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快步走向附近的警察局,决定把钱交给警察处理,毕竟他们找人更专业。
到了警察局,陈先生把捡钱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民警。民警赞赏了他的行为,并表示会尽快调取监控寻找失主。
陈先生刚办完手续离开没多久,一位中年男子就急匆匆跑了进来,情绪激动,说话都有些语无伦次,描述着自己丢了巨款的遭遇。警察一听,心里有数了,这位八成就是那22万现金的失主。
很快,在警方联系下,陈先生又回到了警察局,和失主见了面。失主一见陈先生,激动得双手合十,一个劲儿地道谢,连声说这是“救命钱”。
原来,失主家人得了重病,急等这笔钱做手术。他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从亲朋好友那儿凑齐了这笔款,想着一次性从银行取出来赶紧交到医院。
可谁曾想,路上心里太急,一时疏忽,竟把这救命钱给弄丢了。发现钱不见时,他整个人都快急疯了,沿着去医院的路来回找了好几遍也没找到,万般无奈才报警求助,没成想陈先生已经把钱送来了。
本以为这是一桩充满正能量的好事,陈先生的善举也得到了失主的当面感谢。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第二天。警察局再次打来电话,让陈先生尽快过去一趟,原因是失主对丢失金额提出了疑问。陈先生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立刻放下手头的事赶了过去。
到了警察局,陈先生才弄明白,失主冷静下来后,仔细回忆,坚称自己昨天记错了,从银行取出来并且丢失的现金总共是27万元,而不是陈先生捡到的22万元。
因此,他怀疑陈先生捡到钱后,私自扣下了5万元。听到这话,陈先生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好心把钱送到警察局,生怕这救命钱出岔子,结果不仅没得到持续的感谢,反而被当成了贼。“没见过这样的,我好心帮他找回钱,现在倒来整这出!”陈先生既委屈又愤怒。
面对失主的指控,以及他出示的银行取款监控——监控确实显示他当时取了27万元现金——警方也感觉事情有些棘手。为了查明真相,还陈先生一个清白,警方立即行动,调取了陈先生从捡到袋子到走进警察局的全程沿路监控。
监控画面清晰记录了陈先生的一举一动:他发现袋子后,并没有长时间停留和翻找,更没有从中拿出任何东西放进自己口袋,反而是一路显得很焦急,径直走向了警察局。
经过多方细致核实,警方最终确认,陈先生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私藏钱财的机会和时间。所以,失主口中那“消失”的5万元,并不能赖在陈先生头上。至于那5万元究竟在哪个环节丢了,或是失主记忆出了偏差,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件事,确实让人深思。从几年前大家热议的“扶不扶”老人难题,到如今这起拾金不昧反被诬的“还不还”风波,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年头,想做个好人、行件善事,要付出的“成本”好像越来越高了。这样的遭遇,无疑会寒了不少热心人的心。
有网友评论说:“好人难做!有时好心真会办成坏事,社会风气不好,做好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更有网友带着几分戏谑和无奈表示:“别说没私吞了,就是私吞了,你第二天去找人算怎么回事,银行都离柜概不负责了。”
这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也反映出公众对失主后续行为的不解与反感,以及对当前社会信任缺失的担忧。
拾金不昧本是美德,值得弘扬。可当善行可能遭遇无端猜忌,当好心可能面临被“反咬一口”的风险时,我们又该如何守护这份善良,鼓励更多人伸出援手呢?
面对这种“狗咬吕洞宾”的事,是选择明哲保身,敬而远之,还是继续保有内心的热忱,并思考如何为好人好事撑起一把更坚实的“保护伞”?这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血天马
古代就有过很好的判例,这钱不是那人丢的,交回警局,等找到真正的失主再交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