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为什么非要去打莫斯科? 1812年12月的一个深夜,俄罗斯大地上狂风怒号,雪花如刀片般割在人脸上。一个身材不高的男人裹着厚厚的皮大衣,坐在一辆马车里颠簸前行。车轮碾过冰雪发出刺耳的声响,马蹄声显得格外沉重。这个男人就是拿破仑·波拿巴,那个曾经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抖的法兰西皇帝。 此时的拿破仑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凛凛。他的脸色苍白,眼窝深陷,胡须凌乱不堪。更让人震惊的是跟随他的军队规模——几个月前,他带着6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俄罗斯土地,如今身边只剩下不到3万名残兵败将。 马车里的拿破仑陷入了沉思。莫斯科那场大火至今还在他脑海中燃烧,库图佐夫那张狡黠的老脸也挥之不去。俄国人用了一招"空城计"——当法军进入莫斯科时,整座城市空无一人,随后一把大火将这座古城烧成了废墟。 拿破仑想起了两年前在巴黎杜伊勒里宫的那个晚上。当时他站在巨大的欧洲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根指挥棒,目光在地图上游移。西边是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最富有的殖民地;东边是广袤的俄罗斯帝国,那里有着取之不尽的土地和人力。两个选择摆在面前,每一个都充满了诱惑,也都充满了危险。 那时的法兰西帝国看起来是如此强大。从西班牙到波兰,从荷兰到意大利,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土地都在拿破仑的控制之下。奥地利皇帝把女儿嫁给了他,普鲁士国王在他面前俯首称臣,就连教皇也被他软禁在枫丹白露。 英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组织反法同盟的努力。他们用金钱收买欧洲各国,用舰队封锁法国的海岸线,用间谍在法国境内制造混乱。 1811年秋天,巴黎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拿破仑站在杜伊勒里宫的窗前,手里握着一封刚从圣彼得堡传来的急件。这封信让他的脸色变得铁青,因为信中的内容彻底打破了他对俄法关系的最后一丝幻想。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信中说得很直白:"波兰跟俄罗斯只能二选一,而且俄罗斯还在继续往波兰占领区调兵遣将。" 这个波兰问题,说起来还得追溯到几十年前。1772年,当时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个很有手段的女人,她联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和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三家一起动手把波兰王国给瓜分了。 拿破仑对波兰的关注并不是心血来潮。自从1806年在耶拿打败普鲁士之后,法国的势力范围一下子扩展到了东欧。这时候拿破仑发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法国和俄国的领土开始直接接壤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挨得这么近,摩擦是免不了的。拿破仑想的很简单,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中间建立一个缓冲区呢?而波兰正好是最合适的选择。 重建波兰王国对拿破仑来说有很多好处。首先,波兰人对俄国人恨之入骨,毕竟自己的祖国被人家给灭了。如果法国帮助波兰复国,那波兰人肯定会对法国感恩戴德,成为法国在东欧最忠实的盟友。其次,有了波兰这个屏障,法国就不用直接面对俄国的威胁了。最重要的是,波兰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关键了,它就像一把楔子,插在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之间。 然而亚历山大一世对这个提议的反应却让拿破仑大失所望。这位年轻的沙皇态度坚决得让人意外。他在给拿破仑的回信中写道:"重建波兰这事,别说门,窗户都没有。只要你不打波兰的主意,我就劝说英国人,永远放弃组建反法同盟。" 为了避免冲突,拿破仑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他甚至下令法国的报纸都不许刊登"波兰人"这样的字眼,生怕刺激到俄国人。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在拿破仑身上是很少见的,毕竟他是个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拿破仑派出了一个叫科兰古的外交官去跟沙皇谈判。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个致命的错误。科兰古是个典型的职业外交官,习惯了在谈判桌上妥协退让。当他面对亚历山大一世的强硬态度时,竟然擅自做主,答应了沙皇永远放弃对波兰的想法。 当拿破仑得知这个消息时,简直气得七窍生烟。科兰古的这个承诺把他逼到了绝路上。如果拿破仑承认这个条约,那他在整个欧洲的威信就完了。其他那些被法国征服的国家会怎么看?他们会觉得法国皇帝是个可以随便欺负的软柿子。但如果不承认,那就意味着要跟俄国开战。 拿破仑还是想做最后的努力。1811年冬天,他亲自给亚历山大一世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的语气既有威胁,也有恳求:"我知道你正在备战,而且是在针对我。但我是为了我们两国共同的利益而对抗英国,法国没有必要攻击俄国。我觉得你并不是想要真的发动战争,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然而亚历山大一世的回复让拿破仑彻底死了心。沙皇不仅重申了波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还开始在波兰边境大规模集结军队。
关键时刻,继东盟和波斯湾16国表态后,非洲50多国集体选边站队,背后原因太振奋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