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生病,皇家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5-27 20:42:43

1750年,乾隆生病,皇家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没救了,没救了!”乾隆听罢,哈哈大笑,“赏!重赏!”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黄元御的郎中,这人原本是当官的料子,家里世代都在朝廷当差,祖上积攒的福荫足够他走仕途。 十五岁考上秀才的能耐,放在当时十里八乡都算得上拔尖。 可人算不如天算,十六岁那年他得了怪病,眼睛肿得跟桃子似的,请来的大夫用错药把左眼治瞎了,从此断了科举路。 那年头的规矩严得很,身体有残缺的不能参加科举。 黄元御窝在家里大半年不出门,酒坛子堆得满屋都是。 家里人看着心疼,把和他要好的读书人都请来劝解。 几个秀才朋友轮番上门,总算说动他另寻出路——既然当不成官,那就悬壶济世当大夫。 要说这人真是块材料,转行学医没几年就成了气候。 三十来岁就在山东地界闯出名堂,连京城都有官员听说过这位黄先生。 乾隆三十九年春,宫里出了件怪事:皇帝得了怪病,太医院十几个御医轮番诊治,药方开了几十张,病势反倒越来越重。 这事儿说来蹊跷。 乾隆原本只是偶感风寒,御医们各显神通,什么人参鹿茸的补药灌下去,硬是把小病治成了大病。 太医院院判实在没辙,想起民间传闻中的黄元御,硬着头皮向皇帝举荐,其实乾隆早听说过这个乡野郎中,心里却犯嘀咕:御医都治不好的病,乡下大夫能顶用? 皇帝派人带着五品顶戴去山东请人,谁料黄元御竟推辞不来。 问起缘由,他说得实在:"乡野草民哪懂皇家医道?" 这话传到乾隆耳朵里倒成了趣事,当即加封太医院行走的职衔。这回黄元御没得推脱,收拾药箱就进了京。 进宫那日场面颇有意思。乾隆坐在帘子后头,只伸出一只手腕让诊脉。 黄元御搭上脉不过片刻,突然扑通跪地哀嚎:"没救了,没救了!" 话音未落,帘子后头转出个面色红润的乾隆,旁边跪着个吓得发抖的宫女——原来皇帝压根没让诊自己的脉,这是要试试郎中的斤两。 黄元御这手绝活震住了在场所有人。 他后来解释,虽诊的是宫女脉象,却看出用药相冲的症候。 原来乾隆连服多日补药,体内积了药毒,这才病势缠绵。 开了三剂清毒汤,皇帝喝完头天就能下地,三天后已然痊愈。 经此一事,黄元御在太医院立住了脚,乾隆亲题"妙悟岐黄"的匾额赏赐,还特许他不必轮值,专司皇帝脉案。 可宫里的日子不比民间,太医院那帮老学究面上恭敬,背地里没少使绊子。 有回给亲王诊脉,院使故意把脉案写得晦涩,想看他出丑。 黄元御提笔写下十二字要诀:"肝火旺,脾胃虚,忌荤腥,戒焦躁",倒让那帮老太医臊红了脸。 在宫里待了五年光景,黄元御主动请辞还乡,说是水土不服,实则是受不得官场倾轧。 离京前乾隆再三挽留,最后赏了套《御纂医宗金鉴》了事。 回到山东重开医馆,看病的队伍能从城东排到城西。 有穷苦人家来看病,他连诊金都不收,说:"当年我要遇上个好大夫,何至于此。" 五十四岁那年,黄元御在出诊路上染了风寒,自己开方调理半月不见好。 临终前对弟子说:"医者难自医,此乃天意。" 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正在批折子,朱笔在宣纸上洇出个红点,叹道:"失一良医。" 着人送去"仁道药济"四字挽联,算是给这段君臣缘分画了句号。 人民网——"妙悟岐黄”百年演义 --乾隆御笔挥就的中医名牌 百度百科——妙悟岐黄 百度百科——黄元御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唐全金

唐全金

1
2025-05-28 00:30

[赞][赞][赞]

猜你喜欢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