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时候,皇上赐给大臣的“黄马褂”有什么用?为什么要选择黄色做这种衣服呢? 清宫剧中,黄马褂一出场,人物仿佛自带“主角光环”,任凭多大品级的官员,见了也得乖乖下跪行礼。 这件看似寻常的黄色短褂,究竟有何等魔力,其背后,又交织着怎样的权力游戏与时代密码呢? 黄马褂的故事,还得从满族人的生活习惯讲起,早年满族以骑射立身,常年在外狩猎,为求活动便捷,便常穿一种轻便实用的短褂,这便是黄马褂的雏形,那时多用寻常的粗布料子缝制。 后来,一些伴随皇帝左右的贵族将领们觉得,既然身份不同了,衣料也得跟上,于是,有人提议改用既显奢华又质地柔软的黄色绸缎制作。 皇帝听了,觉得这主意甚好,既能保持骑射的灵活性,又能彰显身份,便予以批准,黄色丝绸自此逐渐成了制作此类马褂的主要材料,黄马褂也一步步从日常服装演变为皇家御用服饰。 起初,也只有皇宫里的禁军和一些级别较高的官员才有资格穿用,不过,到了乾隆年间,黄马褂的用途发生了新变化,它开始作为一种特殊的荣誉象征,赏赐给那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之人。 说到黄色,这在古代中国可是大有讲究,按照传统五行学说,黄色代表中央方位,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 因此,自古以来,黄色就和皇家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其实,禁止平民百姓使用黄色的规矩,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为巩固皇权,特意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黄色只能由皇室成员穿着,谁要是敢私自穿戴黄色衣物,那可是要受到严厉惩罚,弄不好还会掉脑袋。 及至清朝,对黄色的尊崇更是达到了顶峰,皇帝穿的是绣着龙纹的黄色龙袍,其他人谁敢僭越?这种对颜色的严格控制,无非是为了凸显皇权的独一无二。 这种承载着皇家威严的黄马褂,具体又分为哪些种类,会被赏赐给什么样的人呢?根据史料记载,清朝赏赐的黄马褂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叫“行围褂子”,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帝举行围猎活动时,赏给那些在骑射比试中表现出色的年轻将士的。 这种赏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八旗子弟莫忘祖宗马上得天下的根本,不过,这种行围褂子有个讲究,只能在陪同皇帝打猎时穿着,平时必须妥善收藏,倘若私自穿着招摇过市,那可是大不敬的罪过。 第二种是“特使褂子”,专门颁发给那些奉皇命出使海内外的官员,让他们身着黄马褂,主要是为了彰显大清王朝的威仪。 第三种,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种,叫做“武功褂子”,这种黄马褂专门用来奖赏那些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文臣武将,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卓越的功绩以及皇帝的特殊信赖。 被赏赐了武功褂子的人,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它,尽显荣耀,拥有一件黄马褂,其意义远非得到一件衣服那么简单。 它代表着皇帝的认可,意味着身份地位的显著提升,因此,无论是受赏者本人,还是周遭的官员百姓,无不对此心怀敬畏。 每当黄马褂出现在众人面前,都必须恭恭敬敬地行跪拜大礼,以示对这份皇家荣典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这黄马褂在特定情况下还能充当“如朕亲临”的信物。 穿着它去执行皇命,据说可以“见官大三级”,甚至拥有一定的“便宜行事”之权,这无疑又给黄马褂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权威的色彩。 正如王朝自有兴衰更替,这曾经风光无限的黄马褂,也未能逃脱盛极而衰的命运,其转折点大约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为了镇压起义,也为了拉拢更多汉族地主阶级为其效力,清廷开始相对放宽了黄马褂的赏赐范围,到了清朝中后期,黄马褂的赏赐就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比如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因为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赏赐了一件黄马褂,这也算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也反映出黄马褂的珍稀程度在逐渐下降。 更让人唏嘘的是,到了清朝末年,朝政腐败不堪,卖官爵的现象愈演愈烈,既然连官位爵位都可以用钱买到,那区区一件黄马褂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一些记载甚至提到,当时的政府因为财政困难,竟然开始公开销售那些已经失去了原有象征意义的黄马褂,从最初皇权的象征,到无上的荣耀,再到后来的泛滥和平民化,黄马褂的价值一落千丈。 当这件曾经引得无数王公大臣翘首以盼的御赐之物,最终沦为街头小贩可以随意叫卖的商品时,它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件服饰的命运沉浮,更是一个王朝走向没落的无奈与悲哀。
清朝的时候,皇上赐给大臣的“黄马褂”有什么用?为什么要选择黄色做这种衣服呢?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5-28 10:45:06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