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重,听说:“樊哙准备率部屠杀赵王刘如意母子。”当即,刘邦派遣陈平,前去军中,立即诛杀樊哙。樊哙早期就跟随刘邦举义,刘邦此举落下了杀功臣的恶名,仔细读来却高明无比。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率部御驾亲征,讨伐叛乱的代王陈郗。两军对垒中,叛军射来箭矢,竟然射中了受到重重保护的刘邦,刘邦直接重伤倒地。返回京城后,刘邦一病不起,又听闻传言:“老兄弟樊哙已经倒向吕家,听从吕后命令,准备在自己死后,立即率部屠杀赵王刘如意母子。” 刘邦宠爱戚夫人,曾经有意立其子刘如意为之,众臣纷纷劝谏,最终只得作罢,将刘如意封为赵王。眼看儿子刘盈的太子位受到威胁,令吕后彻底黑化,对戚夫人母子恨之入骨,开始拉拢人心,成了一股极大的力量。 当即,陈平领命(刘邦说听从陈平意见,又派陈平前往军中逮捕樊哙),去往军中,将樊哙给抓了起来,却没有奉命立即诛杀(一方面陈平与樊哙有感情,另一方面陈平也不愿意得罪吕后)。于是,樊哙被关押在囚车中,准备押回京城,听候刘邦处置。谁料陈平还没回京,刘邦就病逝了,吕后彻底大权独握,立即释放了妹夫樊哙。 一番折腾下来,樊哙没死,刘邦还落下了一个杀功臣的恶名,更没有保住心爱的戚夫人与赵王(均惨死)。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刘邦这道命令饱含深意、高明无比,是为了他死后的大汉天下布局。当时,刘邦已经命不久矣,吕后几乎大权在握,吕家几乎有了可以改朝换代的权力。 刘邦此时想的,不再是简单的保护戚夫人与赵王了,而是保住刘氏天下,他思考:“如果自己死后,谁可以与吕家抗争?又能忠实地对待刘氏天子呢。那么只有功臣集团,萧何、张良、曹参、夏侯婴等功臣集团中的老臣,或多或少都与吕后有关系,不可信任。 那么只有选出功臣集团中的青壮派,比如周勃、灌婴等人委以重任,让他们对抗吕家。而周勃‘厚重少文’,没有谋略,需要给他派个智囊,陈平就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陈平这个人虽然智谋过人,但是是个墙头草,自己一死,可能立即倒向吕后。于是,自己假借樊哙谋反,又对外宣称听从了陈平意见,派遣陈平立即前往军中诛杀樊哙,把陈平彻底推到吕家的相对面。” 谁料陈平鬼点子多,立即明白了刘邦的真实用意,虽然将樊哙抓捕,却没有立即诛杀,慢悠悠地押往京城。拖到刘邦病死,陈平才回到京中,准备向吕后递上“投名状”。果不其然,吕后很快派人来,要求立即释放妹夫樊哙。 然而面对陈平的频频示好,吕后却视若无睹,原来她真的上了当,坚决将陈平排除在外,甚至多次密谋诛杀。没有办法,陈平只能反抗,与周勃团结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开始与吕后对抗,最终翦除了诸吕,保住了刘氏江山,可见刘邦的高明。
199年,袁术打算投奔袁绍的长子、青州的袁谭。结果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朱灵军截
【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