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没能善终?其实如果你是李治,你也会警觉,朝堂上所有大臣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没能善终?其实如果你是李治,你也会警觉,朝堂上所有大臣都对舅舅俯首听命,回到后宫,王皇后还是长孙家的政治盟友。如果李治是个混吃等死的昏庸废物也就算了,这是个把汉人王朝的版图扩张到最大的...
公元653年,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自杀身亡,临死之前他诅咒长孙无忌家破人亡不得
公元653年,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自杀身亡,临死之前他诅咒长孙无忌家破人亡不得好死,当时长孙无忌只是冷笑,却不想几年后李恪的诅咒变成了现实,长孙无忌竟然被一个9岁的孩子害死!要说这李恪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母亲...
如果你穿越到太极殿当个监门校尉,才看到个历史名人长孙无忌进个东上阁又出来,就被拖
如果你穿越到太极殿当个监门校尉,才看到个历史名人长孙无忌进个东上阁又出来,就被拖走要判死刑。一定很懵吧?还真没冤枉你,因为长孙无忌是佩刀进去了的,他没注意到,你又没发现,你就完啦。走法律流程,封德彝给出判决:...
653年,驸马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密谋造反,结果事情败露被抓。为了保命,房遗爱在长孙
为了保命,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默许下诬告吴王李恪。李恪被押回长安处死,临刑前大骂:“长孙老贼,九泉相见!永徽四年腊月十八的深夜,长安城飘着细雪。房遗爱蜷缩在大理寺牢房的稻草堆里,锦缎袍子早被扒去,单衣上结着冰碴。...
平心而论李世民的人才库还不够奢华吗?房杜那是什么级别?长孙无忌还不够智囊吗?
长孙无忌还不够智囊吗?李靖堪比韩信的吧?武庙多少代一共十哲他手下就有俩不少了, 凌烟阁二十四天团比云台二十八将出名多了吧?魏征,王珪,马周都是顶尖的文官集团吧?孔颖达他们能进文学史的好吗?秦琼敬德武力值放整个...
李世民的女婿谁最惨五女婿—长孙冲。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无忌倒台之后,他被流放
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无忌倒台之后,他被流放岭南。七女婿—柴令武。柴绍和平阳公主的儿子,因为参与了房遗爱谋反事件,被干掉了。十六女婿—杜荷。他爹是杜如晦,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干掉。老婆另嫁他人。十七女婿—房遗...
长孙无忌推荐李治作为帝位选项,李世民不确定。李泰说做了皇帝后去sha子传弟,褚
长孙无忌推荐李治作为帝位选项,李世民不确定。李泰说做了皇帝后去sha子传弟,褚遂良说这不合常理。李世民犹豫。李泰威胁李治被李世民知道了,但他还没有下定决心。最后,幽禁中的李承乾说:我已经是太子了,还有啥可求,李泰他...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治准备废黜皇后王氏,另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长孙无忌、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治准备废黜皇后王氏,另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进宫商议此事。入宫后,李治借口王氏无子嗣,而武则天育有一子,想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褚遂良坚决反对,认为王氏出身于名门望族,...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入宫中,命两人辅佐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入宫中,命两人辅佐太子李治,又命褚遂良起草诏书,命太子李治继位。李治继位后,将褚遂良封为河南县公,之后,又将其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李治...
贞观十二年(638年)高士廉同长孙无忌等人由于辅佐登基的功劳,一起世袭刺史,封
贞观十二年(638年),高士廉同长孙无忌等人由于辅佐登基的功劳,一起世袭刺史,封申国公。不久,任尚书右仆射,正式拜相。官职待遇日益提高后,他写了很多奏折,禀奏完毕后就烧掉了,别人不知道具体内容。代理太子少师,唐太宗...
唐太宗曾设宴招待跟他关系亲近密切的朝臣们。席间,大臣们互相戏谑调笑。赵国公长孙无
赵国公长孙无忌便嘲谑欧阳询,说他举起胳膊是个'山'字,放下胳膊又将脑袋埋藏在肩腋中,没有哪个王朝的麒麟阁上画着这样一只猕猴。欧阳询听后便回以嘲谑,说长孙无忌缩着脑袋是想让脊背温暖,带着兜肚是怕肚子寒冷受病,正是...
唐朝重臣长孙无忌曾奏请皇帝,制定长期流放制,敕令以此为永久的法例。后来长孙无忌自
唐朝重臣长孙无忌曾奏请皇帝,制定长期流放制,敕令以此为永久的法例。后来长孙无忌自己犯了事,被下令长期流放岭南,到死也没有回来。
贞观元年(627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在被皇帝召见时没解下自己腰间的佩刀,而等
贞观元年(627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在被皇帝召见时没解下自己腰间的佩刀,而等长孙无忌走出阁门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由于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该当死,长孙无忌失误地带刀进入,判刑两年,罚铜...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对长孙无忌颇为宠信。于是便有人上表说长孙无忌的权力太大。唐太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对长孙无忌颇为宠信。于是便有人上表说长孙无忌的权力太大。唐太宗竟直接将表奏给长孙无忌看,表明其信任。同时,唐太宗还向所有朝臣说明自己将长孙无忌看得跟自己的儿子一样重要。
唐高宗李治曾对长孙无忌道:“我听说各地官吏,在处事之时仍讲情面。长孙无忌道:
唐高宗李治曾对长孙无忌道:“我听说各地官吏,在处事之时仍讲情面。长孙无忌道:“讲情面徇私情,自古难免。但要说徇情枉法,他们也实在不敢。至于稍稍考虑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突厥与唐朝结盟后,政局混乱。唐朝官员大都建议对突厥用兵,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萧瑀道
唐朝官员大都建议对突厥用兵,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萧瑀道:“若不出兵,会失去乘乱攻取的时机,但如若出兵,又会背弃盟约。我们应当如何?萧瑀建议出兵,而长孙无忌则道:“现在国家正息兵休战,等他们侵犯边境,才能讨伐。突厥...
长孙无忌主持修撰《贞观律》《唐律疏议》是唐代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李世民登
长孙无忌主持修撰《贞观律》《唐律疏议》,是唐代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李世民登基之后,开始制定法律。于贞观元年(627年)正月,“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带领众人对高祖...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临终前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临终前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同年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对于长孙无忌的进言,唐高宗每次都优先采纳。永徽二...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当时,长孙无忌颇得唐太宗宠信,甚至时常可以进出唐太宗的卧室,后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
唐朝建立后,长孙无忌经常跟随李世民征战,接连提升到吏部郎中,并被封为了上党县公,
唐朝建立后,长孙无忌经常跟随李世民征战,接连提升到吏部郎中,并被封为了上党县公,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彼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因为争夺皇位继承,矛盾突出。李世民的才能和军功,以及觊觎皇位的野心引起太子李建成...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励之女,自幼好学。由于父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励之女,自幼好学。由于父亲去世较早,长孙无忌便和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里长大。长孙无忌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年龄相仿,自幼时起便是朋友。当时,高士廉颇具...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隋朝右骁卫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之兄,唐朝宰相,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因父亲早逝,长孙无忌与妹妹一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与李世民从小便相识...
李治在位期间,对礼乐制度进行了完善。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李治诏令长孙无忌与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李治诏令长孙无忌与中书令杜正伦、李义府,中书侍郎李友益,黄门侍郎刘祥道、许圉师等人,对唐太宗时期修成的《贞观礼》进行增补,修成后共一百三十卷,二百九十九篇。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正月,李治下诏...
唐代的法律条文在李治时期达到真正的完善。李治即位之初,便命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以
李治即位之初,便命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以《贞观律》《武德律》为基础,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十二篇,共502条,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全国。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治命长孙无忌编纂《永徽律疏》,用于阐明《永徽律...
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结局如何?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重要辅佐者。长孙无忌与李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两人共同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凭借着出色的谋略,帮助李世民顺利登上了帝位。长孙无忌出身名门,在年轻时,他与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唐朝建立初期,长孙无忌参与了许多关键决策,特别是在玄武...
当然,传统意义上来讲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是君臣关系,李世民从晋阳起兵长孙无忌就跟着
当然,传统意义上来讲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是君臣关系,李世民从晋阳起兵长孙无忌就跟着他,玄武门之变更是重要参与者,李世民驾崩后长孙无忌更是第一托孤大臣。只可惜长孙无忌在权利场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干翻了不少男性政敌却输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