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1974年10月15日社论:“苏修继承老沙皇衣钵对乌克兰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乌克兰人民日益强烈的不满、抵制和反抗”。
这里面讲到了乌克兰的历史,“17世纪中叶,沙俄通过《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吞并乌克兰以后,对乌克兰人民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新沙皇肆意歪曲历史,把老沙皇吞并乌克兰的殖民主义史实说成是老沙皇‘援助’乌克兰人民的解放斗争,是乌克兰人民‘自愿归并’沙俄。当乌克兰某些历史学家和作家指出老沙皇对乌克兰的殖民兼并和统治时,他们就被加上‘民族主义’、把历史‘同现代对立起来’等等罪名,受到新沙皇的野蛮迫害”。
197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又发社论《新沙皇的一面镜子》,进一步讲清了乌克兰的历史。
“十七世纪中叶,当时处在波兰版图内的乌克兰的农奴反对波兰封建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但这一斗争的领导地位被乌克兰哥萨克贵族所占据。哥萨克贵族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镇压乌克兰农民,另一方面先后同瑞典王国、土耳其及其藩属克里米亚汗国、莫斯科沙皇以至波兰封建主等结盟或寻求保护。1654年,乌克兰首领在沙俄拉拢下签订了同沙俄结盟的彼列雅斯拉夫条约。沙俄利用这项条约兼并了乌克兰。这就是苏修今天宣扬的‘重新合并’。如果说,这就是自愿合并,那末人们不禁要问,当时乌克兰也曾先后与其他国家结盟和寻求保护,这是否也意味着乌克兰同其他国家自愿合并呢?这是否也可以成为其他国家要求并吞乌克兰的依据呢?乌克兰同沙俄这种结盟违背了乌克兰人民的利益,当时就遭到了乌克兰人民的强烈反对。几年以后,乌克兰即宣布不再同俄国结盟。沙俄为了并吞乌克兰,进行了八年的战争,最后占领了乌克兰第聂伯河以东的部分。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时,沙俄又并吞了乌克兰第聂伯河以西的一部分。在沙俄兼并以后,乌克兰人民反对沙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过。这里人们看到的并不是什么‘自愿合并’,实际上是沙俄用武力建立了对乌克兰的殖民统治。而三十年代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却明确地指出:‘《彼列雅斯拉夫条约》标志着乌克兰封建主同俄国封建主结盟,实质上是为俄国对乌克兰进行殖民统治建立了法律基础。’列宁也明确指出,乌克兰是‘俄国兼并的土地’。(《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第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