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时,子女们抱着她大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诗书之家,家境殷实,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她18岁那年,作为13个入学新生中的唯一女性,她一脚跨进了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大门,从而开启了她人生中的新篇章。 1956年,已是物理学家的王承书和家人想方设法回到祖国后,在北大讲授统计物理。 时间一晃两年过去了,此时她已在统计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前途不可限量。 谁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突然找到了她,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 这个人就是钱三强。 “承书同志,国家需要你改行去搞铀同位素分离的研究,请你考虑一下。” “没什么可考虑的,我愿意!” “承书同志,你也知道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需要从头摸索……” “这事总得有人去,我去吧。” 就这样,王承书离开了北大,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一门心思搞起了铀同位素分离研究。 当她成为这个领域里的权威后,钱三强再次找到了她,面露难色的说道: “承书同志,国家需要你再次转行……” “需要我去搞什么?” “核扩散理论,这个在我国同样也是一个空白,你看……” “我愿意!” “不过这次需要你离开家,到外地去,可能要去很久。这事要绝对保密,不准告诉任何人,包括家人,还有就是今后也许要隐姓埋名一辈子……” “没关系,我愿意去!” 王承书再次毅然选择了从零开始,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 尽管她深知自己将会面临种种困难,但她还是践行了自己回国前的诺言: “服从祖国需要,不惜从零开始。” 她离开了家,离开了丈夫和孩子,独自一人去了兰州铀浓缩厂。 在最初的那两年时间里,她终年无休,不是上班就是加班。 有人劝她休息一下时,她却说自己在美国已经耗费了15年的好时光,欠祖国的太多了。既然国家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了她,自己怎敢怠慢,不全力以赴呢? 要知道,能够产生核裂变的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微乎其微,甚至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要想用作原子弹的裂变材料,更是需要经过千辛万苦对其进行精确分离并浓缩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才行。 不过在困难面前,从未接触过铀同位素扩散理论的王承书并没有被打倒。 经过艰难的苦苦摸索,她带着大家一点一点的开启了中国铀—235浓缩技术的大门。 1964年1月14日,在密闭的样品分析室内,穿着笨重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在各种仪器前小心翼翼的分析着样品。 此时的王承书坐在计算机室内,紧张地接过助手递过来的纸带,上面记载着第一批样品分析结果。 她把纸带上的曲线与计算机屏幕上的铀-235曲线图谱进行比照后,发现两根曲线完全吻合! 所有在场的人不禁面露喜色。工夫不大,又一个助手走了进来,递给她一条纸带。比照后,结果同样完全吻合。 就在大家认为胜利在望,准备庆祝时,却出现了岔子。 王承书发现最后一批样品的两条曲线竟然岔开了!汗水一下子从她的脸上流了下来。 见状,众人心中一紧。这时,一位技术员突然跑了进来,手里还举着一条纸带。 “错了,错了!刚才的分析结果有问题,这个是修正后的曲线图谱。” 王承书一听,一把抓过纸带,仔细比对后,心中长长舒了一口气,抬起头,在大家充满期待的眼神下宣布道: “两条曲线完全一致!” 人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王承书则静静的坐在那里,泪水从她那双满是疲惫的眼睛里流了出来…… 铀-235,在兰州铀浓缩厂提取成功后,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生产出这种产品的国家! 17年后,满头白发的王承书回到了北京。站在家人面前,子女们发现他们印象中的那位漂亮妈妈,怎么忽然之间就变成了个老人了呢? 他们扑到母亲怀里,抱着她大哭起来: “母亲,你辛苦了!你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 1994年,默默无闻,为祖国奉献了一生的王承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临终前,她把积攒的10万块钱的存款都捐给了“希望工程”,剩下的7222.88元作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党费,交给了国家。 即使如此,她仍然自责自己没有做到一个真正的好共产党员。 正如钱三强所说,撑起我们这个民族脊梁的,应该说是所有的爱国者,是那些做出巨大贡献而又不去索取的人……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看到满头
晓瑞聊社
2024-09-07 11:12:04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