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雟州(四川西昌)三阜城考
唐人樊绰的《蛮书》又名《南夷志》卷一载:“从府城至双流县二江驿四十里,至蜀州新津县三江驿四十里……至清溪关五十里,至大定城六十里,至达士驿五十里(黎、巂二州分界),至新安城三十里,至菁口驿六十里,至荣水驿八十里,至初里驿三十五里,至台登城平乐驿四十里(古县,今废),至苏祁驿四十里(古县),至巂州三阜城四十里(州城在三阜山上),至沙也城八十里(故巂州,大和年移在台登),至俭浪驿八十里,至俄淮岭七十里,下此岭入云南界。已上三十二驿,计一千八百八十里。”
这里讲到了唐朝后期川南西昌地区的交通和城镇情况。清溪关在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河南乡平等村,老地名叫做“深沟”。大定城即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海棠镇。达士驿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海棠镇蕨萁坝。新安城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保安藏族乡,菁口驿在今越西县南箐镇。荣水驿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登相营,初里驿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冕山镇。台登城平乐驿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泸沽镇。苏祁驿即今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礼州镇。沙也城又名沙野城,即今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佑君镇。俭浪驿当为羌浪驿之误,即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城。俄淮岭当为俄准岭之误,又名“阳蓬岭”、“杨蓬岭”、“阳山”,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云甸乡甸沙关。这些地方史地学家都有考证,当时为氐羌系统的群蛮所盘踞,又被泛称为“乌白二蛮”,是今天羌族、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傈僳族和彝族的祖先。
当时雟州境内(今四川西昌和凉山地区)的汉族,已经被南诏政权强行迁徙到云南境内去了。晚唐诗人雍陶的诗《过大渡河蛮使许之泣望乡国》:“大渡河边蛮亦愁,汉人将渡尽回头。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又《别雟州》:“越雟城南无汉地,伤心从此便为蛮。冤声一恸悲风起,云暗青天日下山。”《入蛮界不许有悲泣之声》:“云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长青瘴色低。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
《南诏德化碑》中说:“越雟(今西昌)固拒被僇,会同(今四川会理)请降无害。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汉复置越雟,以杨庭琎为都督,兼固台登(今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镇)……若不再除,恐成滋蔓……令大军将杨传磨侔等与军将欺急历如数道齐入。越雟再扫,台登涤除。都督见擒,兵士尽掳。于是扬兵邛部(今四川越西县,在大渡河以南),而汉将大奔,回斾昆明(今四川盐源县),倾城稽颡。”唐朝人孙樵在《书田将军边事》中说:“蜀人为之语曰:‘西戎尚可,南蛮残我’……自成都以南,越雟(今四川西昌)以北,八百里之间, 民畜为空……由是西蜀十六州,至今为病。自是以来,群蛮常有屠蜀之心。”
唯有唐朝后期的巂州三阜城,实际上是南诏政权所筑的军事要塞,历代史地学家屡经考证以后,仍然搞不清楚其具体位置,只知道大概是在今天四川西昌城区的北面山上。南诏和大理政权曾在西昌设立建昌府,蛮名“木逵城”,其地在今西昌东郊的段家街,元代称为永宁州,为白族杨土官辖地。《马可波罗游记·建都省》中曾载当地白族风俗,文不雅驯,这里就不录入了。按地方志书所载,唐代南诏地方政权在巂州(今西昌)所筑的三阜城就在“木逵城”北面山上,我到当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川形势和研究历史沿革以后认为,三阜城的具体位置应该就是今天西昌城区东郊的姜坡。姜坡处于矮山台地,地势较为平坦开阔,而且有天然的河流水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临怀远河,与明代建昌卫城相望,它的南面就是汉代的越巂郡城、唐代的雟州城、南诏大理时期的建昌府城(木逵城)、元代的永宁州城。姜坡在过去曾经发现大量南诏大理时期的白族火葬墓,可能在唐朝时期它就叫三阜山。明朝洪武二十年在西昌所修建的建昌卫城是在唐代雟州城的西北角上。至于今天西昌城区西郊桑坡山上的故城遗址,应该是元末明初赛典赤·赡思丁后裔月鲁帖木儿所建的月鲁城,当地至今有回族墓葬群,过去还发现过元代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碑刻,这里不大可能是南诏时期白族政权所建立的雟州三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