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到,这几年在追星文化里越来越流行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风气,一旦自己

嫱嫱木 2024-12-25 13:25:18

前几天和朋友聊到,这几年在追星文化里越来越流行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风气,一旦自己喜欢的歌手没达到自己的期待,就会各种人身攻击这样,往往会超越正常的作品批评之外。

要身材管理,要勤恳营业,要突破进取,要各方面万无一失。

聊着聊着突然间觉得这好像父母在管小孩。似乎很多人在追星的过程当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原生家庭教给自己的情感相处模式投射在了别人身上。因为很多东亚家庭对孩子就是这样的,不是问孩子想要什么,而是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孩子优秀,自己脸上有光,孩子一旦松懈,就会爆发出各种教训。

我追星我花钱我有理提要求我是上帝的逻辑,其实像极了我养你这么大你什么都要依顺我的逻辑。

而东亚家庭的这种情感模型,我的体会是,它是一种生存焦虑的投射,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要超过别人才能获得相对好的生活,竞争意识是刻在成年人心中的。所以绩优主义、随之而来的攀比心等等都很泛滥。

很多人逃离原生家庭可能要花很多年才能疗愈这种影响。因为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很多人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在被当作一个“人”在对待,更像是需求的满足工具。人被异化了。这种感觉是既残缺又痛苦的。

但在音乐界不是这样啊,至少这个时代的音乐界,重要的是被合适的人看见、听到,没有谁一定要到顶峰才能活下去。数字是冰冷的,但音乐是有温度的。这个市场这么大,歌手那么多选择那么多,那么多音乐可以听那么多人可以追,不喜欢就去听别人好了。我心中批评的边界感一直是对作品不对人,对作品不满意不喜欢都是很正常的情绪,一旦上升到人格,就真的很像试图钳制他人的某种权力展示,或者说情绪勒索。

但,换个角度,很多时候一些偶像工业恰恰是利用这种人格上的养成、把大家变成“父母”的方式在榨取经济效益从而获得发展的。但这种风气被带到音乐圈就觉得说不出的奇怪。

可能是音乐圈太穷,赚的那点钱还不够到足以让渡人格的地步吧(joking)。

0 阅读:0
嫱嫱木

嫱嫱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