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张韶涵今天上线的《与世之争》上半部分
期望她继续做过往流行风格的听众可能会不习惯。整个上篇“有争”做得比较宏大,融合古典后透着哥特色彩,应该是她现在的审美主动引导下的结果。
我自己听第一遍的时候也比较意外,因为风格和时下流行作品风格有差异,但听的同时也发现把这些作品当成音乐剧的起承转合来听,似乎就合理很多,而且在唱法和制作的路线上都可以得到解释。
关于五首歌曲,先说个人结论——收录曲都比《十分钟》对我胃口。《十分钟》更像是个序,开头有转发条声的《麻瓜》对我来讲才是真的开始。《麻瓜》是借哈利波特里的设定讲平凡之人的迷茫与失落,但这首歌观察的角度并不是嘲讽的角度,反而有点悲悯的色彩。
《幽作》把视角转回自己身上,讲自己在黑暗中的迷失与孤独。承接上一首,《一秒回神》是试图觉醒的过程中带着疑问的求索。
吴青峰写的《玩具》就像是音乐剧上半场的结束曲,也是最终的觉醒,整首歌第二人称居多,是对那些试图控制着自己的力量的对话与斗争,“玩具”这个载体描绘的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在对话中,“爱”作为逃离这种控制的破口出现。
猜测在暗黑底色、充满挣扎的上半张之后,下半张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更有希望、更明快的图景。
因此我个人是觉得比起流行乐专辑,这更像一张音乐剧思维主导的作品,流行专辑比较着重每首歌之间的曲风多元,但这张专辑反而是打碎各种风格融入每一首歌,用相对接近的底色在塑造一个连贯的故事线索。前两首歌第三人称,讲芸芸众生茫然的恶意与蠢动,第三第四首歌第一人称,讲自己的迷茫与觉醒,到《玩具》转为第二人称,开始直面那些自己遭受的恶意,代入其中会觉得情感的起承转合逻辑很完整。
但这种做法就会比较萝卜青菜。在这里寻求短平快或者传统流行乐听感的听众可能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但能够接受这种风格的人,就不难发现她的用意所在。且在音乐创作和制作的角度,几首收录曲的水准也没问题,弦乐的质感、整体的铺陈和旋律线的书写明显都是花了心思的。
她的宏大我个人还比较买单,因为这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虽然议题设置的很大,但选择的切口和视角依然比较人性化且有温度,不会觉得她高高在上指点文明,反而会觉得她也在经历很多挣扎与痛楚。我自己最喜欢的是《麻瓜》和《玩具》,《麻瓜》那种忧愁里流露出的悲悯感很动人,《玩具》则像是在黑暗里爆发出生命的音乐剧灵魂段落,华丽而炙热。
这几年张韶涵的音乐风格确实变化比较大,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主动为之的改变,她改变唱法、探入新风格,也是在尝试新的故事讲述方式。作为听众依然赞赏她有自我打碎去尝试更多可能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