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发现原来每个人选择“朋友”的方式很不一样。粗分下来有两种,

嫱嫱木 2025-01-08 13:42:17

也是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发现原来每个人选择“朋友”的方式很不一样。

粗分下来有两种,一种是类亲缘关系的方式,成为朋友是因为一些被动的环境,比如同学、同事、邻里之类,因为曾经被命运投在一个空间里而认识。

一种是兴趣爱好型的方式,成为朋友是因为一些主动产生的共鸣,比如因为某些歌、某些爱好或者思想有同好而成为朋友。

这两种朋友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肯定都是交错产生的,但更重视哪种类型的关系却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理念。

比如我会觉得重视前者的人可能会比较遵循保守派价值观,或者说比较“传统”。因为对他们来说,既然与被动环境中的人相处更重要,而我们在被动环境里遇到的人大多相对来讲很难是一个先锋的、突破的环境,会比较贴近社会主流,从而为了和他们能够相处,行为也会趋于保守。这些人相对也会比较在意周遭的看法。

常见的话术类似,七大姑八大姨因为你没结婚说闲话啦,可能很多人会很疑惑,到底这些人的碎嘴有什么可参考的?但对于重视类亲缘关系的人来说,可能这些真的很致命。

而更重视兴趣爱好主动选择得来的朋友的人,对朋友的选择是另一个模式。比如我会觉得无论同学也好同事也好,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很难把这些聊不到一块去的人纳入我的“朋友”定义里。对我来讲,在生活中的主体性是重要的,我不需要因为希望被朋友选择而装成别的样子,而是我就是这样的我,若我们接受彼此觉得志趣相投,那我们就成为朋友吧,否则没有必要。我们都是自由的。

就像Chappell Roan唱《Pink Pony Club》,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离开自己的亲缘环境去另一个自己更自如的环境里寻找自我,对她而言寻回主体性应该是人生的第一位。

会聊到这一题是因为我发现把自己的需求摆在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其实能解决很多在人际交往中的议题。我们要明晰自己更希望成为一个“不那么主流的主体”还是一个“需要去照顾主流的客体”。但成为主体往往是困难的,融入主流则很容易获得一些似乎是爱的陪伴。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为主体,可能各种亲戚邻里等被动环境中的人对你的审视都是废话,甚至你的主体性就因为这种“拒绝”而存在着,只是可能你会有些孤独,其他人打成一片的时候,你可能是角落里的某个怪人。但我说这些最希望的就是所有这样的人都不要孤独,或者说这种孤独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我们明晰自己的心之所向,就不要害怕拒绝旧的观点。

0 阅读:0
嫱嫱木

嫱嫱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