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年仅16岁的“一等渡江功臣”,受邀到毛主席家吃饭,得知功臣没有名字,

平南 2025-03-01 01:52:55

1951年,年仅16岁的“一等渡江功臣”,受邀到毛主席家吃饭,得知功臣没有名字,毛主席沉思后:“我给你取个名字吧,你姓马,我姓毛,你就叫马毛姐吧!”

(信源:——毛主席亲自给她起名“马毛姐”2021年07月26日)

1949年初,解放战争打得如火如荼。长江江面上,战火纷飞,炮声隆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竟然成了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人物。

这位少女是谁?她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在她身上,又隐藏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一切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1949年初,解放战争在中国各地激烈进行,长江成为南北双方对峙的重要边界。长江北岸,解放军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即将发起渡江战役。

而在长江南岸,国民党军队依靠长江的天然屏障,企图顽固抵抗。位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县马家坝,表面上看似宁静的村庄,很快就要被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所影响。

解放军需要渡江作战,征用民船。这对普通百姓而言,既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需要面对各种未知的困难。如何配合军队完成任务,保护自身安全,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现实问题。

十四岁的马三姐,从小生长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她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也不认识字。当村里的大人们念着新张贴的征船告示时,她却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表示愿意帮助解放军。

村民们大多忧心忡忡,顾虑战争的危险,但是马三姐却没有丝毫的害怕。“老百姓不帮着他们,还有谁能帮他们呢?”她坚定有力的话语,瞬间激发了村民们心中的爱国热情。

马三姐本人就很勇敢,而且积极地发动村里的百姓,与她的哥哥一道,召集了船只和有经验的船工。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协助解放军打仗,她还主动承担起训练的任务,和解放军战士们一起,在长江上练习游泳和划船技术。

1949年4月20日晚上,关键的渡江战役开始了。马三姐不惧怕危险,坚定地加入了渡江突击队。她开着自家的普通小船,船上载着三十多位解放军战士,迎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勇敢前行,她的船成为第一艘成功到达长江对岸的船只,这艘船后来被大家叫做“渡江第一船”,它的故事被永远记录在历史中。

接下来的一周里,马三姐和哥哥顾不上劳累,一遍又一遍地在长江两岸来回穿梭,运送解放军战士。他们的努力极大帮助了解放军渡过长江,最终赢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功不可没。

战斗结束后,马三姐的哥哥因为立下功劳,获得了一等功的荣誉。马三姐也因为她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渡江战役特等英雄”的光荣称号。

毛主席听说马三姐英勇的事迹后,专门写信邀请她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但是,这个朴实的姑娘考虑到自己年纪还小,而且家里农活也需要人手,就谢绝了毛主席的邀请。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反而更想见见这位小英雄,并说:“我得见见她!”

马三姐到了十六岁那年,总算得到机会前往北京,见到了她敬仰的毛主席。毛主席在中南海设宴款待她,气氛十分融洽。

席间,毛主席关切地询问马三姐的个人情况,得知她还没有取正式的名字。毛主席听后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带着笑容对她说:“用我的姓当你的名可好?你姓马,我姓毛,你就叫马毛姐吧。”

此后,马三姐拥有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名字——马毛姐。在告别的时候,毛主席还赠送给她一个笔记本,并且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字。

回到家乡后,马毛姐时刻不忘毛主席的教导,抓紧时间在各个学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完成学业后,她被安排到工厂工作。在工厂里,无论分配到什么岗位,她都一直保持着勤奋努力、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即使到了晚年,她仍然热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经常向年轻人讲述当年渡江战役的故事,将伟大的渡江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马毛姐原本只是一个没多少人知道的农村女孩,后来却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渡江英雄,之后又默默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她的人生,和祖国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

0 阅读:293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