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

平南 2025-04-22 19:48:41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终于忍不住冲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 刘禄曾祖父刘秉章是清朝名将,父亲是银行行长,家里条件优越,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英语流利,学贯中西,眼界开阔。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她被派往战场担任翻译,负责翻译美军装备说明书、参与高层谈判,还得审讯俘虏。那时候,她才二十多岁,却已经肩负重任,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志愿军提供了不少帮助。 在审讯美军俘虏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家伙——詹姆斯·伯特纳。这个美国士兵跟其他俘虏不太一样,态度硬得很,眼神里满是不屑。刘禄没被他吓住,反而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他的底细。原来,伯特纳在参军前是个囚犯,因盗窃罪蹲了五年监狱,后来被美军用“服役减刑”的条件拉去打仗。这家伙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刘禄没因此对他另眼相看,而是抓住了他的心理弱点,慢慢跟他接触。 刘禄先是安排医疗队员好好治他的伤,还亲自去探望,甚至端碗热汤给他喝。她没摆架子,反而用闲聊的方式拉近距离,有时还聊聊音乐啥的。伯特纳起初不买账,但时间长了,他发现刘禄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审讯官,而是真心想了解他。慢慢地,他放下了防备,甚至开始配合志愿军做宣传教育工作。这转变可不简单,从一个桀骜不驯的俘虏,到愿意帮忙,靠的是刘禄的耐心和智慧。 朝鲜战争结束后,刘禄回国了。她先在南京一家政府部门工作,后来调到南京海外旅游公司,担任欧美部经理。她的英语能力和国际视野在和平年代派上了大用场。1979年,她随吴贻芳博士访问美国,这可是她第一次踏上曾经敌对的土地。没想到,在纽约的一家餐厅里,她跟伯特纳重逢了。伯特纳一眼认出了她,冲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满眼感激。这次重逢,既意外又感人,勾起了两人战争年代的记忆。 说到刘禄在朝鲜战争中的工作,不能不提她翻译的那些美式装备说明书。那时候志愿军缴获了不少美军装备,但没人看得懂英文说明,刘禄就成了关键人物。她得把复杂的术语翻译成中文,还得让部队快速上手,这活儿既费脑子又考验责任心。她还参与过高层谈判,面对美军代表时,她用流利的英语和扎实的知识,帮志愿军争取了不少主动。 审讯俘虏是她另一项重要任务。伯特纳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但通过他能看出刘禄的厉害。她不是靠恐吓或者高压手段,而是用事实和人性化的方式,让俘虏自己转变。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和胸怀。伯特纳的经历也说明,当时美军里不少士兵是被逼上战场的,像他这样有前科的人,压根不想打仗,只是没得选。刘禄看透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1979年的这次美国之行,对刘禄来说意义非凡。她早已不是战场上的翻译官,而是一个推动中美交流的普通工作者。那时候,中美刚建交不久,两国关系还挺敏感,她能代表中国去美国访问,本身就说明了她的能力和国家的信任。而伯特纳的出现,则给这次访问添了点戏剧性。两人重逢后,伯特纳表达了对刘禄的谢意,感谢她在战俘营里对他的照顾。这事儿传开后,不少人感慨:战争把人分开,和平又把人连系起来。 刘禄的故事听着挺传奇,但其实她就是个普通人。她没啥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就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善良,在特殊年代干了点不寻常的事。她跟伯特纳的关系,也不是啥轰轰烈烈的友谊,就是战争里的一段缘分,到了和平年代成了个让人唏嘘的回忆。这事儿接地气得很,不用吹得天花乱坠,也能看出人性里的那点光亮。 再说说伯特纳,他不是啥好人,但也不算大恶之人。他在美国蹲过监狱,上了战场也是被逼的,压根没啥爱国心。刘禄没因为他的过去瞧不起他,反而给了他一条路,让他觉得活着还有点意义。这大概就是两人能重逢的原因吧。1979年那次握手,伯特纳心里估计五味杂陈,既有对过去的愧疚,也有对刘禄的感激。 从刘禄的经历看,战争和和平真是两张完全不同的脸。战争里,她是翻译,是审讯者,得硬着头皮面对敌对;和平时,她是访问者,是沟通者,能跟曾经的“敌人”握手言和。这转变听着挺奇妙,但想想也挺真实。毕竟,战争是国家的,人是活生生的,谁不想过太平日子呢? 刘禄跟伯特纳的重逢,也让人忍不住多想。两国打了那么多年仗,死伤无数,最后却能因为一个人、一件事,找到点和解的影子。这不就是和平的意义吗?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哪怕在最糟糕的时候,人跟人之间也能有点信任和理解。这故事不光是她个人的,也是那段历史的缩影。

0 阅读:203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