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我的2000亿资产全部捐给国家!”2007年,一位临终弥留的老人,在律师面前,对六个子女留下遗言。 庄世平早年曾在北平的中国大学深造。 每当课余时间,他总是与同学们围绕时事政治和经济学理论展开深入讨论,尤其关注西方经济学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借鉴。 抗日战争爆发,庄世平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到战时救国的行动中。 他的首要任务是组织物资支援和宣传活动,尤其注重动员东南亚的华侨捐款捐物。 他亲自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等地,向华侨社团详细阐述抗战的紧迫性。 庄世平的努力让大量华侨开始支持祖国的抗战。 庄世平建立了一个复杂的运输网络。 通过海路、陆路等多种方式,他与当地政府和抗日力量密切合作。 在一次从新加坡运送医疗物资到广西的行动中,他亲自督导船队装载和运输,期间不幸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几乎全军覆没,但庄世平始终坚守岗位。 1949年,香港的局势充满不确定性,但庄世平决定在这个关键时刻创办南洋商业银行。 在银行开业的当天,庄世平高高举起了五星红旗,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公开挑战。 虽然银行刚刚起步,只有18名员工,资金也十分紧张,但庄世平凭借其敏锐的商业眼光逐渐将南洋商业银行发展成了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机构。 庄世平并不满足于香港市场,1950年,他在澳门创办了南通银行。 尽管当时的澳门金融市场已经由多家外资银行主导,庄世平的南通银行却迅速崛起,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南洋商业银行从最初的存贷款业务扩展到国际汇兑、外汇买卖等多个领域。 庄世平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并从全球招募金融精英。 1970年代,南洋商业银行从一家只有少数员工的小型银行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数十家分行、资产数百亿的大型金融机构。 作为银行的创始人,庄世平在银行业务中推行多元化和现代化改革,尤其在服务和技术创新方面。 他率先引入了自动提款机,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庄世平对中国大陆的发展潜力也始终保持关注。 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先锋。 庄世平为广东省委提供了有关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宝贵建议。 他的建议中不仅涵盖了发达经济体的运作方式,也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经济特区模式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特殊时期,庄世平为南洋商业银行设立了深圳分行,这也是首家进入中国经济特区的外资银行。 在当时,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封闭,外资银行进入的机会非常有限。 分行的设立使得银行能够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关键的金融支持。 除了传统的银行业务,庄世平还着眼于中国内地的信用体系建设。 内地的金融体系较为落后,个人信用体系几乎不存在。 庄世平率先在中国市场推出了港澳通用的信用卡“发达卡”。 这一信用卡不仅能够在港澳使用,还首次进入内地市场。 但他的个人生活极为简单,庄世平从未购置奢华的汽车或名贵的物品,甚至住的是银行分配的老旧员工宿舍,出行常常乘坐公共交通,出差时也只选择经济舱。 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尤其是大儿子庄栋材。 庄栋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享受任何特权,尽管家境富裕,他依旧选择了平凡的出租车司机职业,并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日子。 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庄栋材以勤劳和诚实为本,独立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与丈夫不同,林影平女士作为庄世平的妻子,她不仅需要打理家务,还需要通过做针织活和教授中文来支撑家里的经济。 尽管庄世平担任多个银行董事长,但每月仅给家里200元的收入,根本不足以养活一家八口。 即使收入颇为艰难,夫妻俩依然携手度过了多年的辛酸时光。 1997年,当庄世平亲眼见证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那一刻,他泪水盈眶。 几十年间,他坚持在家中悬挂五星红旗,直至香港回归时,方才得以告慰先人。 2007年,庄世平因健康原因逐渐减少了参与日常工作。 然而,正是在这一年,他决定将自己一生积累价值超过2000亿港元的家产,全部捐赠给国家。 他的捐赠并没有选择通过亲属继承,而是通过成立专门的基金会来管理和分配,用于资助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和教育事业。 庄世平于2007年去世,享年97岁。 他的事迹激励了很多年轻的企业家参与公益事业。 2022年,南洋商业银行创始人庄世平的红色金融事迹展正式进入重庆金融博物馆。 参考文献:[1]庄世平.李嘉诚是入主英资洋行第一人——庄世平先生在北大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颂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8(2):3-5
“请将我的2000亿资产全部捐给国家!”2007年,一位临终弥留的老人,在律师面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07 19:36: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