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我请大家看看吧~再不看要下映了。转发区抽5张,评论区抽5张。明天中午开
《诡才之道》,我觉得鬼职场的创意还在其次,最难得的体验,是通过其中流行用语、网络迷因、社会议题,你能生动感知对岸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鬼也说“社畜”,也懂流量经济,也能开始意识到房间里的大象存在,那鬼就是人,这代鬼就是这代人。世界对年轻人做了什么,就看这一代人日常语言怎么变异、媒介程序如何革新。这方面客观上,两岸青年其实共享着很多东西。
《诡才之道》里,这些社畜,内卷,证件手续,流量网红,过气明星的包袱,除了台湾观众,大陆观众是少有的、几乎没啥语言转译折损就能快速情绪对齐的观众。
我觉得挺亲切的,和之前看《鬼家人》的感受差不多,你的感觉就是,原来他们也说这个词?哇他们也有这个包袱?原来他们也这样看待这件事。
因为种种原因你晓得,我们平常几乎没怎么直接交流过。但是,能get到同一部电影的创意和批判性,这怎么不是一种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