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

蜀山史道道 2025-03-13 10:03:32

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拿着,出入后院方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收留,成全了张作霖也成全了她自己。   张作霖这位历史上的北洋军阀,其人物形象与行径复杂多面,却无法被称为“豪杰之士”或抗日的“英雄”。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张作霖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不惜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深深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之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灾难与苦难。

张作霖的统治时期,标志着权力的私利化和暴力机器的操控,他的行动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特别是他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残酷镇压,更是犯下了严重的罪行。

他对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杀害,尤为令人痛心,这一行为不仅剥夺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的生命,更是对正在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是历史上的一笔血债,成为了他生平中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历史的审视需要公正和深入,对于张作霖这样的人物,更应以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来综合评判。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位北洋军阀首领,年少时竟也有过一段落魄潦倒的岁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竟让张作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贵人。那一年,饥肠辘辘的张作霖流浪到了营口高坎镇的磙子泡村。他发现当地的孙财主家设有一个饭堂,专门供家中长工用餐。机敏的张作霖见有机可乘,便混在长工队伍中,想蹭一口饱饭。

孙家的管事发现了张作霖,眼看就要把他撵走。不料一位慈祥的老妇人出面阻止,她就是孙财主的母亲——孙寡妇。孙寡妇早年丧夫,深知生活艰辛,对张作霖的遭遇分外感同身受。于是她大度地允许张作霖在饭堂用餐,还吩咐下人不要刁难。

自此,孙寡妇成了张作霖的守护神。在孙寡妇的悉心照料下,张作霖不仅每天都能吃饱穿暖,还被安排在孙家帮工。张作霖虽然年少,却懂得知恩图报。他勤勤恳恳干活,渐渐赢得了孙家上下的信任。而孙寡妇更是将他视如己出,不仅给他缝补衣物,还常常给他人生道理上的教诲,鼓励他自强不息。

感念孙寡妇的养育之恩,张作霖正式拜她为干妈。孙寡妇欣然应允,从此视张作霖为亲生儿子看待。

在张作霖临行前,孙寡妇特意叮嘱他要谨言慎行,将一块刻着"忠孝"二字的腰牌郑重交到他手上,嘱咐道:"孩子,拿着这个,今后出入后院就方便了。"

从孙寡妇手中接过象征着母爱的腰牌时,16岁的张作霖已隐隐意识到,他今后的人生,将因这个慈祥的寡妇而改变。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孙寡妇的恩情,不仅成就了张作霖日后的一番事业,也成全了她自己无尚的功德。正所谓"一饭之恩当涌泉相报",张作霖和孙寡妇的这段佳话,被永远地镌刻进了历史的丰碑。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当年那个在孙寡妇门前乞讨的少年,已经成长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做起,凭着胆识和才干,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和地位的巅峰。

1924年,张作霖率领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顺利入主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黄袍加身。然而,就在他意气风发之时,一个噩耗却从千里之外传来,他的恩人孙寡妇在营口病逝了。

张作霖闻讯後悲痛欲绝,他放下手中的一切军政要务,日夜兼程赶回营口。彼时他已是一方霸主,可在孙寡妇的灵前,他宛如那个当年失魂落魄的少年,泣不成声。

为了报答孙寡妇的养育之恩,张作霖从挑选寿木到安排出殡,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甚至为孙寡妇专门定制了一块上好的汉白玉墓碑,碑上不仅刻有孙寡妇的姓名,更有张作霖的名字赫然在册。

张作霖力排众议,将自己的名字与孙氏后人刻在一起,其中缘由世人皆知。他是要让世世代代的孙家子孙铭记,自己这个当年受恩于孙寡妇的乞丐少年,此生此世都是孙家的一份子,都将永远感念孙寡妇的养育之恩。

站在孙寡妇的墓前,张作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往事。他清楚地记得,34年前,是孙寡妇的照拂,让他免于饥寒交迫的困境。是孙寡妇给了他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他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如今,曾经那个一无所有的流浪儿,已是一代军阀。而那个善良宽厚的孙寡妇,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历史的风烟中,她是最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的义举,早已超脱了个人,而是泽被寰宇,功德无量。

张作霖在日后的岁月里,常常感慨万千。他深知,若非当年孙寡妇慷慨解囊,解开衣襟掏出那块承载着"忠孝"二字的腰牌,他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0 阅读:3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