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却被孙寡妇看上,孙寡妇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

蜀山史道道 2025-03-27 09:42:46

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却被孙寡妇看上,孙寡妇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拿着,出入后院方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收留,成全了张作霖也成全了她自己。

张作霖,字雨亭,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任掌权者,出身贫苦农家,自幼经历艰辛。甲午战争期间,他加入清末名将宋庆的军队,首次接触武器。不久后,因离队返乡,加入了绿林土匪行列。后来,他被清政府招安,从一名草莽逐渐成长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陆海军大元帅,执掌北洋政府最高权力。

在他复杂多变的政治生涯中,张作霖以多种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他招安剿匪、镇压革命,早年支持袁世凯称帝,后又反对张勋复辟,拥护共和,并实现东北的统一,先后担任奉天督军和东三省巡阅使,成为赫赫有名的“东北王”。

据张学良回忆,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全线溃败,仅第三方面军保全,退至山海关。张作霖在军粮城得知消息后,有人谣传张学良从马上摔下,生死不明。情急之下,张作霖找到手下的一名中校参谋,此人以擅长算卦闻名,被称为“半仙”。张作霖当即跪倒在中校面前,连磕数头,恳求对方算出张学良的安危。这一举动让参谋手足无措,吓得连忙与张作霖对跪谢罪。

在军队驻扎新民府期间,日军与张作霖手下发生冲突,日本兵打死两名奉军士兵。张作霖为此怒不可遏,要求日方赔偿。日本军官依照惯例,以每人500两银子的标准赔偿了1000两。张作霖将银两带回后,组织部下出门“按照惯例”打死了三名日本兵。随后,他拿出1500两银子丢给日本军官,冷冷表示这是“按规矩办事”。

1891年的营口,正值夏末秋初时节,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年混在短工人群中,小心翼翼地排队等着分发食物。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威震东北的张作霖,那年他才十六岁。连续几天,他都是这样混在人群中蹭饭吃,仗着年纪小,又黑瘦,一开始倒也没人注意。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第三天午饭时分,几个管事的早就等在那里,一等张作霖出现,立即将他团团围住。看着那些高举的棍棒,张作霖蜷缩在地上,等待着挨打的命运。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清亮的女声传来,喝止了众人的动作。

抬头望去,说话的是一位年轻的寡妇,正是这处宅院的主人。她没有训斥张作霖,反而询问他是否愿意留下来做工。对一个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的流浪少年来说,这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更让张作霖没想到的是,这位孙寡妇竟解开衣扣,取出一块腰牌交给他,告诉他带着这个就可以自由出入后院。

其实在遇到孙寡妇之前,张作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原本虽不富裕,却也能维持温饱。但他的父亲嗜赌成性,不仅输光了祖辈留下的积蓄,还经常将家中仅有的钱财拿去赌博。在张作霖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愁眉不展,为了养家糊口操劳不止。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张作霖十四岁那年。他的父亲在一场赌博纠纷中被人打死。尽管父亲生前并未给他留下多少美好回忆,但血海深仇不能不报。年少气盛的张作霖操起土枪就往仇人家里闯,结果不仅没能为父报仇,反而惹来大祸。他的哥哥被抓,他自己也被通缉。

张作霖出身草莽,性格鲜明,行事颇具个性。据说每年孔子诞辰,他都会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亲自前往各校,向老师行礼致谢,自称大老粗,特意感谢老师们教育下一代的辛劳。

一天清晨,张作霖早起散步,忽然,街道上传来一声高喊:“卖包子咯!”响亮的叫卖声打破了街道的宁静,也让张作霖吓了一跳。他反应过来后,勃然大怒,拔出手枪大喊:“他妈拉个巴子的,敢吓唬老子!”说完,他朝天开了一枪,把卖包子的小贩吓得瘫倒在地。看到小贩惊魂未定的模样,张作霖却哈哈大笑,挥手说道:“刚才你把老子吓了一跳,现在老子也把你吓了一跳,咱俩扯平了。”这一举动让小贩哭笑不得。

1925年6月,张作霖率领奉军攻占北京,成立军政府,自称大元帅。同年10月,日本派出所谓的“亲善友好代表团”访问东北。在告别晚宴上,日方代表团团长提出,希望张作霖题字留念。张作霖提笔写下“天理人心”四个大字,落款为“张作霖手墨”。然而,他刻意将“墨”字少写一笔,变成“手黑”。副官见状提醒他,张作霖却笑着解释,“没错,就是手黑。日本人想要我们的土地,我写这个字就是告诉他们,寸土不让,别妄想从我这里拿走任何东西。”

成为“东北王”后,张作霖重用人才。他曾邀请王顺存加入奉军,坦言以前有失礼之处,并诚意请对方留下。对于有部下不满王永江的任用,张作霖斥责道:“枪杆子能打天下,但不能治天下,你们懂什么?给王岷源牵马扶镫都不配。”

杨宇霆与孙传芳因旧怨积怨已深。当孙传芳败于九江后投奔张作霖,杨宇霆曾想乘机杀之。张作霖却劝道:“你的气量要大些,过去的事何必再提?历史上许多成大事者,都是善用降将降兵。如果我们怀旧恨杀了他,不仅会被天下人耻笑,将来也没人敢归顺我们。这样不是自断贤路吗?”

0 阅读:59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