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首位18岁女孩为2.4万美元,应征入伍,男人拼完了,这样下去赢了又怎样? 乌克兰军方3月30日宣布首位18至24岁女性签署青年兵役合同并加入第72机械化旅,这一事件折射出俄乌冲突的残酷现实与乌克兰兵源危机的深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背后的意义与争议: 1. 兵源枯竭下的无奈选择 - 乌克兰长期面临前线兵力短缺,2024年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曾承认需补充至少50万兵力。适龄男性士兵的严重消耗迫使政府转向女性群体。截至2025年3月,乌军已有7万名女性服役,其中5.5万人在前线作战,甚至包括囚犯假释入伍的案例。此次招募首位青年女性加入突击队,进一步暴露了“男性拼完”的绝望现实。 2. 福利诱惑与高风险并存 - 泽连斯基以“一年24000美元、免试入学、无息贷款”等福利吸引青年参军,但合同明确规定必须加入突击队参与战斗,违约需偿还费用。这种高回报伴随极高风险——第72机械化旅自2023年起坚守乌格莱达尔市,历经两年鏖战已濒临崩溃,新兵可能直接投入“绞肉机”战场。被俘士兵的控诉更揭露了欺骗性动员与强迫参战的内幕。 3. 性别议题与国际舆论博弈 - 女性上前线引发伦理争议:支持者视其为“全民抗战”的悲情象征,反对者则批评政府将女性当作“炮灰”,牺牲人权换取西方援助。俄罗斯借此渲染“乌克兰漠视生命”,而西方媒体对此保持沉默,凸显舆论战的复杂性。此外,乌方试图召回海外难民参战的计划因欧洲不配合而搁浅,进一步暴露动员手段的局限性。 4. 战争长期化的隐忧 - 泽连斯基宣称“战斗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拒绝美国和平方案,试图以女性填补兵力缺口延续战争。然而,依赖非自愿兵源可能加剧社会撕裂,且难以扭转装备匮乏、精锐耗尽的颓势。即便短期能组建庞大军队,高伤亡率与民生凋敝终将动摇战争根基。 首位女性签约突击队既是乌克兰“以人命换时间”战略的缩影,也揭示了现代战争对平民社会的吞噬。当国家将青年推向战壕以维系“胜利”幻象时,其代价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是整个世代未来的崩塌。这场悲剧的核心问题在于:以如此代价换取的“胜利”,是否还能承载国家存续的意义?
美国把援助全部转为贷款,估计事先谁也没料到事情会成为这样。泽连斯基再三表示,乌克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