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年,一天深夜,朱棣睡的正香,突然,一个侍卫闯了进来,说有要事相报。朱棣发怒了:“半夜三更,急急忙忙的,成何体统?”然而,当侍卫说门外有一个人要见他时,朱棣呆住了,恐惧感瞬间袭来。 若是旁人扰了朱棣的清梦,朱棣大概率不会见他,还可能将其责罚一番。可此人并不一般,朱棣知道他来定是有牵扯到国本的要事求见。 朱棣赶忙下令,召此人觐见。那人刚要跪下,朱棣赶忙上前扶起:“胡爱卿,休要多礼,先说事情。” 深夜入宫之人,名叫胡濙,是建文二年的进士,靖难之役后,胡濙审时度势,选择效忠朱棣。 胡濙喜怒不形于色,为人很有分寸,深得朱棣信任。 朱棣在上位后不久,就交给了他一项绝密任务--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402年朱棣的靖难大军,从燕京一路打到了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曾尝试过向朱棣求和,希望叔侄二人划江而治,但朱棣并未同意,朱允炆只好下发勤王诏书,奈何为时已晚。 农历六月十三日,朱棣率众直抵南京城下,朱穗、李景隆开城投降。 接下来,是一场昏天黑地的混战,混乱中皇宫升起了漫天大火。 火势平息后,只留下几具面目全非的遗体,太监们禀告称,朱允炆一家三口皆葬身于火海。 按照正史中的描述,朱允炆不愿意成为叔叔朱棣的阶下囚,又愧对于父祖,因此选择自戕以明志,也好保留作为天子的最后威严。 朱棣在明面上,也以天子之礼,厚葬了那些遗体。 实际上,朱棣仍然不相信,那场火灾真的烧死了朱允炆。 古代没有基因检测技术,朱棣无法辨别尸体究竟是谁。 在他看来,那场大火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掩护朱允炆逃脱。 朱允炆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让朱棣忧心忡忡,毕竟朱允炆才是大明正统,朱棣虽然也是皇室嫡系成员,可他并非朱元璋钦点的储君。 说白了,朱棣得位不正,他很担心,有朝一日朱允炆振臂一呼,啸聚兵卒数十万,来与自己分庭抗礼。 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朱棣分别派出了两路人马。 第一路是郑和,他率领船队沿海而下,寻觅朱允炆的踪迹。 第二路便是胡濙,他以巡查的名义,在内陆暗访朱允炆的蛛丝马迹。 从公元1407年也就是永乐五年起,胡濙就踏上了找寻朱允炆之路。 一连14年,他都是在奔波和寻找中度过。 就连母亲去世,朱棣都特命他不许回家丁忧,也不许回家服丧。 可见,在朱棣心里,朱允炆是头等大事。 胡濙在十余年中遍历江、浙、湖、湘的各个郡县,一直与朱棣书信联系,但都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而胡濙半夜来访,想必是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一听侍卫禀报是胡濙求见,当即明白了事情的紧迫性,顿时困意全无。 朱棣穿上睡衣,在单独的一间卧室里听胡濙说道:“陛下,卑职已探得那朱允炆的去向。当年圣上大军临城,朱允炆引燃皇宫,换上僧袍,逃之夭夭。如今他既不在民间盛传的神乐观,也不在方士预测的西南和东南面,就在江苏吴县的普洛寺中。他逃出城后,险些被官兵羁押,幸得僧司溥洽相救,直接去了庙中出家。臣探得,那朱允炆一心为僧,不恋凡尘往事,陛下大可放心了。” 君臣二人一直聊到凌晨两点多,朱棣才准许胡濙退下。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众说纷纭。 不过,朱允炆在江苏出家之说,有几分可信性。 《文汇报》的编辑徐作生经过考证发现,朱允炆在46岁那年于江苏穹窿山圆寂。 至于朱允炆后来的归宿,有人认为他是遁入空门,在杭州东明寺梯度出家。 这个观点,被记录在《杭县志稿》里,嘉靖年间的《留青日札摘抄》和康熙年间《湖堧杂记》中都有记载。 朱允炆因身份尊贵,而被称为应能问道老佛,自出家后便不问世事,直到圆寂。 近年来,还有学者考证,朱允炆很可能是去江西当了道士。 朱允炆就在三清山中修行,他借着修建三清福地,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 三清福地中的“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方豪上“、“都俞脱生“、“壶市安井”等文化密码,皆是朱允炆所留。
今日话题:朱雄英如果继位,朱棣还会造反吗???网友甲:如果朱雄英继位,淮西勋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