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然而他却很不高兴,并提出辞职,这是怎么回事

蜀山史道 2025-04-03 10:50:51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然而他却很不高兴,并提出辞职,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这样一位老一辈革命家,他出身贫苦,六岁才得以借助舅舅的接济踏进学堂。童年的艰辛并未令他怨天尤人,反而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

有这样一位老一辈革命家,他出身贫苦,七八岁时,他便随村中壮劳远赴萍乡挑脚赚钱。日复一日的劳碌,年复一年的煎熬,少年的心中渐渐萌发出一个信念:只有革命,穷苦人家才能翻身解放!

1926年夏,他在家乡莲花县参加了农民运动,结识了化名李特派员的革命者方志敏。

在方志敏“”要翻身就要闹革命“”思想的鼓舞下,他于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年仅22岁的甘祖昌,走上了跟随党和人民求解放的不归路。

井冈山上,他参加了平定反革命叛乱的斗争;中央苏区,他出生入死,对敌作战;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他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到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之中;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陕甘宁边区各个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功成名就之时,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然而,一向淡泊名利的他并不以此为荣,甘祖昌上书中央,请求辞去官职回乡务农。

他对妻子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

1952年,一次车祸让甘祖昌身负重伤,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这次的事故让甘祖昌一直觉的自己做的工作太少,所以在被授予少将军衔时,他才会三番五次的请求组织批准他回乡的请求。

1957年,甘祖昌的申请终于得到批准,临行前,他谢绝了组织上为其配备秘书和警卫员的安排,只带着妻儿,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沿背村。

村民们简单朴素的生活激发了甘祖昌蓬勃的干劲,他脱下戎装,卷起裤腿,赤脚下田劳作。为改良土质,他带领乡亲开山辟路;为解决灌溉,他和村民一道修建水渠;为帮助村里脱贫,他东挖西找,终于寻得煤矿,办起了矿厂……

就这样,在甘祖昌的带领下,全村百姓齐心协力,土地肥沃了,粮仓饱满了,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甘祖昌对家人更是严格要求,他常教育子女,农村是广阔天地,种田也大有学问。只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学习,人人都能成才。

女儿甘公荣牢记父亲教诲,扎根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劳动模范,儿子甘兴元接过父亲助学接力棒,在工资中拿出一大半资助贫困生……

“言传身教就是给子女的传家宝”谈起家风,甘老伴龚全珍如是说,这位老人,丈夫去世后,她也成了赤子情怀的践行者。

63岁,龚全珍住进莲花县幸福院,照顾起孤寡老人的衣食起居;65岁,龚全珍办起“”幸福学习小组“”,成了孩子们课后的辅导老师;88岁高龄,龚全珍又成立“”龚全珍工作室“”,用积蓄帮困助学……用实际行动,她诠释着“”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甘氏家风。

2012年8月,在龚全珍的提议下,甘祖昌干部学院在莲花县挂牌成立,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甘祖昌事迹、锻炼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

不久,被称为“”将军农民纪念馆“”的甘祖昌事迹展也向公众开放,一间间展厅,一件件实物,无不诉说着甘祖昌的坎坷人生和崇高精神,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退休干部在此受到感召,纷纷表示要以甘祖昌为榜样,为家乡发展奉献余热。

一粒种子,只有深深扎根泥土,才能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个人,只有始终不渝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才无愧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甘祖昌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旗帜。

今天,在莲花县的群山间,到处都传颂着“活雷锋”“时代楷模”甘祖昌的动人事迹,正如一位村民所言:英雄已逝,精神长存。在莲花这片红色热土,必将涌现更多的甘祖昌式共产党员,让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代代相传。

0 阅读:1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