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正在吃饭,突然太监来报:检校官有要事要禀告! 朱元璋饭也吃不下了,他知道,

青史如烟啊 2025-04-03 11:15:00

朱元璋正在吃饭,突然太监来报:检校官有要事要禀告! 朱元璋饭也吃不下了,他知道,只要检校官入宫肯定没好事。 检校官战战兢兢地说,发现了有盖着官印的空白文书,即空印。 所谓空印,就是先在文书上盖好章,然后再写具体的事情。 从元朝开始,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地方官府,皆要向户部汇报去年的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 户部查对的数字,必须与下面报上来的一字不差,才能签字盖章。 若是有一处错误,整个账册都必须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印章。 江浙等地还好说,但云贵川等地交通不便,往来一趟十分麻烦。 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传真,一些地方为了省事,就在空白文书上盖了章。 朱元璋听后,气得把筷子都扔掉了,下令要严查此事。 其实,一纸空印并不能说明有人贪赃枉法,但朱元璋对此极为仇视。 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朱元璋,明白“亡元者,非明也,元也”得道理。 元朝就是死于无官不贪,导致民不聊生,民变四起,才给了朱元璋之流可乘之机。 朱元璋可不想,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毁于这些贪官污吏之手。 朱元璋怒批空印是欺君罔上的行为,处死了主印官,他的副手以及所有的从属,皆被打了一百通仗然后充军。 丞相和御史等人,都不敢谏言。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不过有一个人比较“头铁”,非要去碰这个霉头,他就是郑士利。 时值天上星宿异变,朱元璋向群臣征求意见,郑士利写了封奏疏,把空印和星相都提了一遍。 他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奏疏还没等送到朱元璋的案前,郑士利就被下诏入狱。 郑士利出狱后,朱元璋的气也消了大半,这才有心绪看看郑士利的奏折。 郑士利表示,皇帝严惩牵涉到“空印案”的官员,是担心这些人弄虚作假欺压百姓,不过这种担心全无必要。 文书如果要生效,则必须有全部之印,空印上面是骑缝印,所以纸张上的印记并不相同,这些空印,完全无法效力。 而且,这张盖了章的白纸,也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都可以得到的。 也办不成什么事,何况这盖了章的白纸也是轻易拿不到的。 空印一事,并不只发生在明朝,账面上的数字必须是户部和下面的各个机构核对再核对才成,而且最终解释权掌握在户部手里。 户部在京城,可下面的机构散落在全国各地。 近的几十里,远的数千里,这一来一回要花去一年多的时间。 今年的册子造好了,封入府库,又到了明年登基造册的时候。 所以,用空印这种权宜之计,是方便地方的行为,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依法治国。皇帝惩办这些牵连空印案的官员,并没有法律依据。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得使用空印,法无禁止即可为。 同时,皇帝在为官员们量刑时,也没有法律可以参考,所以,盲目地急于定罪,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何况,官员的选拔和培养都是需要时间的,短则五年,多则数十年。空印案牵连人数太广,会让地方产生官员紧张的情况。 郑士利言辞诚恳地说:“通情达理清廉明察的人才,并非如小草一样,可以割去而能重新生长。陛下为什么以不足以治罪的罪,而失去足以任用的人才呢?臣私下里为陛下感到可惜。” 综合考虑,还是不要继续追查空印案。 的确,郑士利的话不无道理,他也确实是为了国家着想。 但郑士利没考虑到,这损害了君王的威严。 朱元璋贵为天子,命令既然已经发布,又怎么有收回的道理。 如果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以后谁还会畏惧朱元璋。 朱元璋可以打造从善如流的人设,但他只会从那些不驳自己颜面的谏言。 郑士利早就想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太好,所以写完奏疏他就趴在旅馆的桌子上失声痛哭。 郑士利的侄子问他有什么愁苦的事,郑士利回答:“必然触怒天子引来祸患。然而杀了我而能救活数百人,我有何遗憾呢?” 果不其然,朱元璋看完奏折后,立刻下令逮捕了郑士利以及他的家人。 朱元璋对郑士利施以酷刑,逼问他幕后主使。 郑士利笑了笑:“只是想看看我的上书能否被采用而已。我的职责是为国家议论政事, 自料必死,谁会为我出谋划策?” 最后,朱元璋发派郑士利及其哥哥郑士元去江浦服劳役,那些牵扯到空印案的官员,也无一幸免。

0 阅读:77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