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女学生张兆和拿着沈从文写的情书,跑去跟校长胡适告状。谁料,胡适想撮合

平南 2025-04-03 13:07:07

1929年,女学生张兆和拿着沈从文写的情书,跑去跟校长胡适告状。谁料,胡适想撮合他们,张兆和气愤地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那一刻,她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与沈从文之间,绝无可能有任何交集。

在她看来,沈从文就算才华横溢,可那又怎样?他的行事风格与自己的期待相差甚远,他们完全是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注定走不到一起。

可胡适却不这样认为,他又开始拿沈从文的优点和真心,滔滔不绝地劝说,最终张兆和失望而归。她满以为胡适会为她主持公道,谁料,他竟然偏心沈从文。这实在让她难以接受。

不过,胡适的劝说,虽然当时并没有改变张兆和的态度,但她也做出了一些改变的尝试。

张兆和出身名门,父亲张吉友钟爱教育事业,家中四姐妹才貌双全。在当时,“张家四姐妹” 跟 “宋氏三姐妹” 一样齐名。 身为其中一员,张兆和自小就被众人捧着,可她的内心深处,对感情有着自己独特而纯粹的向往。她渴望的爱情,是建立在灵魂契合的基础上,而非那些肤浅的追求。

在 “张家四姐妹” 中,张兆和的样貌最出众。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她拿到了女子全能第一,被公认为学校的校花,吸引了诸多追求者,其中就包括沈从文。

沈从文是张兆和现代文学课的老师。两人初次见面,就是在沈从文的第一堂课上。这堂课让沈从文在张兆和面前出了丑。

那时,沈从文初次任教,可到了上课时,却突然紧张起来,之前备好的授课内容,突然卡壳,讲不出来。他急得满脸通红,但又说不出话,只得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次上课,见人多,怕了,等我几分钟。”

谁知,时间一分分过去,沈从文还是紧张到说不出话,最终,在尴尬之下,只硬着头皮授课十多分钟便下课了。

张兆和通过这次授课,对沈从文有了初步印象。她觉得他太保守怯懦。

可一个怯懦的人,在偶遇张兆和一次后,为了爱情,竟做出了几近疯狂的举动。两人初次见面,是在校园里散步时偶然相遇。

当时,张兆和吹着口琴散步,当走到操场尽头,往回走时,一个不经意间甩头发的动作,俘虏了沈从文的心。那一瞬间,在此后许久的时间里,都让沈从文无法忘记。

为了表达思念,他开始给张兆和写情书,表达爱意:“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

从这些情书中,字里行间,都显示出了沈从文的卑微。但张兆和根本不回应那些情书。

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张兆和的追求者太多了,比沈从文优秀的也大有人在。

这些追求者,她还调皮地为他们编号,而沈从文在她心里,排到了 “青蛙13号”。在她看来,这些追求者恰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般不切实际。

沈从文在这些追求者中十分普通,根本没有能吸引张兆和之处。可沈从文愣是将这一切变成了可能。

虽然张兆和对他冷漠,可他写情书更加疯狂了,这让张兆和困扰无比,甚至,她感到很尴尬。

于是,有一天,她跑去找校长胡适,替自己主持公道,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这次告状,让张兆和有些摸不着头脑,沈从文果真有校长说的那么优秀吗?

带着疑惑,她开始主动阅读沈从文的一些文学作品,她企图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这个人。渐渐地,沈从文的才华,打动了她,也让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那时,两人已经有了共同的爱好,阅读文学名著,交谈也多了起来。

1932年,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两人的关系开始升温。

一天,沈从文带着几本文学名著,敲开了张家大门。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讲台上,连话都讲不出来的老师了,而是一位为了爱情,非常有勇气来见女方家人的追求者。

进门后,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接待了他,沈从文得知张兆和竟然去了图书馆,便失落地说:“那我还是走吧!”

张允和是个很热心的人,见沈从文落寞离开,便数落了张兆和,指责她不应该在沈从文来的时候,故意去图书馆。

出于对沈从文的歉意,张兆和决定再次邀请沈从文来家做客。那段时间,沈从文停留在苏州,每天都来跟张兆和聊天、读书。

回到青岛后,沈从文再次为了爱情,做出了一件很大胆的举动。

他给张允和写信的时候,直接询问起了张父对这门婚事的态度。之所以写信,还是因为沈从文对自己不自信,他担心,张父会觉得自己配不上他的女儿。

在信中,他俏皮地写道:“若父亲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几天后,沈从文得到明确的回复,是张兆和给他发的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两人举办了婚礼。可婚后不到3年,沈从文意外爱上高青子,背叛了这段感情,两人就此断了来往。直到沈从文晚年被下放到农村改造,张兆和才写信给他,给予鼓励和支持。

也是这时,沈从文才明白:“幸福一直在身边,当初却不懂珍惜。”

1988年沈从文病逝前,对张兆和说出发自内心的歉意:“三姐,我对不起你。”

一句对不起,化解了张兆和的怨恨和委屈,过去的恩怨,也在那一刻烟消云散,转变为原谅。

1 阅读:101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