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天天担心会被俄罗斯断气!为什么能源进口量更多的中国却从不焦虑?尤其是我们的原油对外依赖度高达70%,为何我们从不担心别人会断了我们的能源后路? 近年来,欧洲大陆一直都被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不确定性而心神不宁。 可将视线转向遥远的东方,中国这个能源进口大国,尤其是原油对外依赖度高达七成的情况下,却显得相对平静。 其实这份从容并非偶然,它根植于一项布局已久、多点支撑的能源安全战略。 2020年,当国际油价跌至罕见低位时,大量油轮曾在中国沿海排起长队等待卸货。这并非简单的市场投机,而是中国大规模充实战略石油储备的真实写照。 在青岛黄岛等地,依山而建的大型储备库悄然储藏着足以应对数十天全国需求的油料;深入地下的盐穴储气库,也积蓄着能支撑数个冬季用气高峰的天然气。 这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正是面对能源市场风浪时保持镇定的关键一环。 当然,仅仅依靠储备是不够的。中国的能源策略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全球网络。 当欧洲一些国家受困于对单一管道的依赖时,中国的能源触角早已伸向世界各个角落。 从中东沙特的油轮,跨越重洋抵达山东的炼油厂;从中亚土库曼斯坦,天然气通过数千公里长的管道,源源不断输往东部城市;甚至在遥远的非洲安哥拉,伴随着中国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该国原油也稳定运抵连云港等中国口岸。 即便与俄罗斯保持着紧密的能源合作,其油气供应量也只占中国总进口量的两成左右。面对这样一个由全球近五十个国家构成的供应体系,任何单一供应方想形成绝对制约都极为困难。 视野转向国内,中国的“家底”同样厚实。尽管大量进口原油,但像大庆这样的老牌油田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仍在贡献产量。同时,渤海湾等地区新发现的页岩油资源,也为未来的能源供应增加了战略后备。 而在煤炭这一项上,中国的资源禀赋更是突出。 内蒙古、山西等地是煤炭生产重镇,仅内蒙古一个自治区去年的露天煤矿产量就达到惊人的十亿吨级别,这为全国大部分火力发电厂提供了坚实的燃料保障,构成了能源供应的“压舱石”。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的崛起。在青海的广袤戈壁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流;在甘肃等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 这些清洁能源不仅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潮流,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能源自给水平。 借助特高压输电这类“电力高速公路”技术,远在新疆的风电也能高效送达千里之外的经济重镇深圳。 过去由少数国家掌握的页岩气开采技术,如今在中国也取得突破,重庆涪陵等地的页岩气田已形成规模化生产,有效补充了国内天然气供应。 由此可见,中国能源安全的棋局并非押注一处,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坚韧的供应保障体系。 这盘耗费数十年心血的长远布局,让中国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能源格局时,能够拥有更多的战略主动和从容。 参考:俄罗斯的“气”对欧洲有多重要?——2022-07-18 ·光明网
2024年咱为什么没从伊朗进口原油?过去一年,我们一共买了5.53亿吨原油,花了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