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

如梦菲记 2025-04-03 15:34:29

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潘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以其显赫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收藏而闻名,清代乾隆年间,潘世恩以24岁的年纪一举夺得状元,自此开启了潘氏家族半个多世纪的辉煌。   他官至太子太保,位极人臣,家族因他而声名鹊起,到了晚清,潘世恩的后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尤其是潘祖荫,以对青铜器的痴迷闻名,收藏了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件西周时期的国宝。   然而家族的兴盛并非永恒,到了潘祖年这一代,人丁渐少,传承面临危机,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生命走到尽头,这一切的担子,最终落在了他20岁的孙媳妇潘达于肩上。   那一年,潘祖年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他支开旁人,只留下年轻的潘达于在侧,这位老人凝视着她,声音虽虚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你守寡两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 潘达于望着祖父,眼神坚定,重重地点了点头,她或许未曾料到,这一刻的承诺,将改变她的一生,也将延续潘氏家族的荣光。   潘祖年随后道出心愿:他希望她接管家族,守护世代相传的珍宝,尤其是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件青铜器不仅是潘家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潘祖年深知,自己去世后,家族若无人担当,这些宝物恐难保全,潘达于并非生来就姓潘,她原姓丁,18岁时嫁入潘家,丈夫潘承镜是潘祖年的孙子。   然而婚后仅三个月,丈夫便因病去世,留下她独自面对命运的考验,两年守寡,她恪守妇道,默默承受着孤独,潘祖年去世后,他将家族大权交到她手中,并让她改姓潘,这一举动既是对她信任的体现,也意味着她正式成为潘氏家族的支柱。   面对家族地位的下滑和传承的困境,潘达于没有退缩,她深知,祖父的嘱托不仅是对她的期望,更是对整个家族未来的寄托,那一刻,她从丁氏变成了潘达于,肩上扛起了守护国宝的重任。   此后的岁月,潘达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担当,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潘家的珍宝成为众人觊觎的对象,清朝大臣端方曾多次试图夺取大盂鼎和大克鼎,辛亥革命的爆发才暂时化解了危机。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抗日战争期间到来,日本侵略者占领苏州后,得知潘家藏有重宝,多次闯入搜查,甚至手持枪炮威胁,潘达于早已料到这一天。   她在日军到来前,命人将两尊大鼎埋入地下,用木箱密封,再铺上方砖,上面堆满杂物伪装,日军搜查数次,一无所获,宝物在她的智慧与果断下得以保全。   战乱中,她始终谨记祖父“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遗训,用一个弱女子的肩膀,撑起了家族的尊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战火终于平息,潘达于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也意识到这些国宝的归宿不应仅限于家族,她带着大盂鼎和大克鼎,找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动提出捐献。   她在信中写道:“盂克二大鼎为全国性重要文物,宜珍藏得所,永久保存,”这一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她多年守护的延续。   1951年,两鼎正式入藏,大盂鼎后被调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克鼎则留在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文物管理部门为表彰她的义举,颁发褒奖状和奖金,但潘达于婉拒了金钱,她说,这只是她对国家和民族应尽的责任。   潘达于的一生,贯穿了从1925年的承诺到2007年去世的102载岁月,她18岁入潘家,20岁接下重托,历经战乱与动荡,用智慧和勇气守护了两件国宝,最终将它们交给了更广阔的天地。   她的故事,既是潘氏家族荣光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缩影,大盂鼎高102.1厘米,铭文291字,记录西周康王时期的历史;大克鼎高93.1厘米,铭文290字,展现西周孝王时代的风貌。   这两件青铜器历经三千余年,如今在博物馆中静静诉说着过往,而潘达于的名字,与它们紧紧相连。   1925年那个病榻前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潘祖年临终的嘱托,潘达于郑重的点头,定格成一段传奇的起点,她用一生践行了对祖父的承诺,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苏州的旧宅到上海的博物馆,从战乱的掩藏到和平的捐献,潘达于以她的坚韧与无私,让潘氏家族的荣光得以永恒,她的智慧与勇敢,不仅守护了国宝,更为历史增添了一抹不朽的光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5-3-13《潘达于与大盂鼎、大克鼎》

0 阅读: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