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张延龄醉酒后,在皇宫内当着众人的面玷污宫女,宦官何鼎挺身而出,拿起侍卫的金

爱吃凉拌菜 2025-04-03 16:48:11

有一次张延龄醉酒后,在皇宫内当着众人的面玷污宫女,宦官何鼎挺身而出,拿起侍卫的金瓜就捶。第二天,何鼎向明孝宗禀奏此事,没想到明孝宗转头就把他下了大狱。几天后,何鼎就被杖杀在狱中。 明孝宗是明君,却反而杖杀何鼎,有点出人意料。 明孝宗朱祐樘对张皇后宠爱有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皇后家人也得到超乎寻常的宠幸、赏赐和纵容。 尤其是其两个弟弟张延龄和张鹤龄,更是有恃无恐、恃宠而骄,经常做出些出格的事来,令人咂舌。 ?有一次,张家两兄弟应邀赴宫廷内部晚宴,在明孝宗上厕所时,他们竟然戴起皇冠,这在古代绝对是大逆不道。 已经二十岁左右,如此行为往往得不到谅解,甚至会被冠以有篡位之心,引发龙颜大怒而小命不保的。 而明孝宗竟然置之不理,实在出人意料。? 宴会上那么多人都置若罔闻、不吭不响,或顾左右而言他,就太监何鼎上前阻拦,刚正不阿或许也有点不识时务。 何鼎是皇帝内宫一个太监。明孝宗刚继位时,何鼎曾上疏说:“官职可以因受宠而得到,则是对朝廷不尊,厚禄可以乞求得到,则爵位就不重要……皇帝应该杜绝幸门,文官应该通过考核才能升官,武官应立有军功才能封赏。” 用现在话来说,何鼎的建议就是杜绝溜须拍马获取名利,文武官员的任用都凭真才实学,很有道理的。 他的建议被明孝宗采纳了,也得到吏部和兵部官员的认可,吏部因此革除了500多名官员;兵部对武官的升降加大审查力度,并向明孝宗上报了一个120人升降的名单。 从这些记载看起来,何鼎是一个很有才气和见解的宦官,也忠心耿耿、敢于进言,在皇宫中好评如潮,人缘关系还不错。 如开头所述,弘治11年,张家两兄弟居然在皇宫当众强奸宫女,大伤皇宫风雅,令人震怒。 此时出手阻止的又是何鼎,并毫不犹豫地直接用武器欲狠狠惩罚他们,但被同是太监的李广阻止了。 何鼎认为此事有损皇家威仪,觉得自己做的理所应当,便理直气壮地上奏明孝宗,希望明孝宗公正处理,杀杀张家两兄弟飞扬跋扈的气焰,避免做出更有辱皇宫的事来。 但何鼎怎么也没料到,不仅没得到预期效果,反倒是把自己送进了牢狱。 获知何鼎被押进大牢,很多官员很震惊,认为罪不至此。 《明史》中这样描述:“给事中庞泮、御史吴山及尚书周经、主事李昆、进士吴宗周先后论救,帝以后故,俱不纳。后竟使太监李广杖杀鼎。” 记载言简意赅,叙述很多部门官员上书为何鼎求情,有外臣与内官,但明孝宗一概不采纳,甚至因此更气恼,命人处死了何鼎。 何鼎算得上德才兼备忠心耿耿了,因为仗义执言,维护正义成了牺牲品,是他没有悟到张皇后在明孝宗心中重要地位?还是明孝宗真的昏聩了? 张家两兄弟的荒诞与张皇后一直以来的骄宠、放任分不开。 在何鼎状告自己亲弟弟,危及声誉甚至性命时,张皇后作为后宫之主袒护、怂恿明孝宗将其下狱,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明孝宗也了解张家两兄弟的德性,希望事情发生后不要太过声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何鼎状告方式适得其反,明孝宗只得将何鼎下狱,但也不至于致何鼎死地。 原来,明孝宗对他并无杀心,只是想让何鼎顾忌、收敛些,但事态发生了变化。 何鼎是内官,犯事也是皇宫之事,但朝廷上的礼部主事李昆、吏部进士吴宗周是外臣,怎么能干涉内宫之事呢? 明孝宗最忌讳和痛恨外臣与内官勾结,但李昆、吴宗周他们都没有理会到位,一起上书救何鼎,不料适得其反,使明孝宗对何鼎起了杀心。 何鼎原来的进言也是内宫干涉朝廷之事,可能是建议好明孝宗没制止,大家也都没在意。 何鼎太耿直了,不会察言观色、引以为戒,没有思考透如此棘手之事禀报明孝宗会如何处置,枪打出头鸟,何鼎中枪了,所以有此下场。 皇宫深似海,步步惊心,一句话、一个行为不妥。就可能会丢官罢职甚至性命不保。

0 阅读:364
爱吃凉拌菜

爱吃凉拌菜

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