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访华。外交部礼宾司问启功先生能不能见一下,并称这次金泳三总统在我国文化界只想见启功先生一人,时间半小时,地点钓鱼台国宾馆。 启功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书法艺术成就早已被学术界和大众所公认。他的书法融汇了古代多种书体的特点,自成一家,被誉为"启体"。然而,在艺术成就之外,启功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敬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启功先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无求"的生活态度,不追逐名利,不媚俗附权。 晚年的启功先生,更是淡泊名利到了极致。有一次,香港著名电影导演连续拍摄了两部清宫题材的故事片,希望请启功先生题写片头字。与此同时,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家也有人请他题写匾额。面对这些看似荣耀的请求,启功先生都坚决予以拒绝。事后,他向好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们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以为想让我写什么我就得写什么!"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正是启功先生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还有一次,有人请启功先生题写"长江"二字,启功先生同样拒绝了。他后来对好友说:"谁知道他们是'长江赌场'还是'长江妓院'?凡是追求表面光鲜的人必然内心不诚实。"这些事例充分表明,启功先生对于自己的艺术有着严格的原则,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轻易妥协。 启功先生的人格魅力源自何处?除了家学渊源外,他的师承关系对他影响深远。作为清室后裔,同时又师从于章太炎、陈垣等学术大师,启功先生不仅继承了传统文人的学术思想,更吸收了前辈们不畏强权、坚守原则的风骨。这种师承传统赋予他特殊的文化自信和价值判断,使他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自我。 进入90年代,中韩关系逐步正常化,两国在1992年正式建交。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访华,这是韩国与中国建交后韩国国家元首的首次正式访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此背景下,文化交流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交往中,文化名人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本国文化的代表,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然而,作为个体,文化名人在参与这类活动时,既要考虑国家利益,也要坚守个人原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外交部礼宾司询问启功先生能否会见金泳三的事件。礼宾司明确表示,金泳三总统在中国文化界只想见启功一人,时间半小时,地点定在钓鱼台国宾馆。 1994年,中韩两国关系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金泳三作为韩国总统访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次访问中,金泳三的文化交流安排显得尤为特别。外交部礼宾司特地向启功先生传达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金泳三总统在中国文化界只想见启功先生一人,会见时间为半小时,地点定在钓鱼台国宾馆。 面对这一看似荣耀的邀请,启功先生的回应却出人意料。他婉拒了这次会面,并表示:"金泳三总统要接见我,30分钟我出来,他又得忙别的,于礼节恐怕不妥,那倒不如不去,请医生开个假条转过去得了。"这番话表面上看是出于礼节考虑,但实际上反映了启功先生对这种会面性质的深刻思考。 启功先生随后对身边人透露了更为直接的理由,他表示作为一个学者没有朝见外国元首的必要,金泳三作为韩国总统没有资格召见他,而他作为中国公民也没有理由去朝拜金泳三。这番表态充分体现了启功先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气节,他不是简单地拒绝一次会面,而是在维护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 启功先生的这一立场,与他一贯的为人处世态度是一致的。他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即使面对外国元首的邀请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这种态度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无礼的傲慢,而是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和对个人尊严的坚守。 金泳三得知启功先生的婉拒后,并未表现出不满,反而以礼相待,派人送来了花篮,并附上"祝先生早日康复"的便条。这一细节展示了金泳三作为政治家的风度,也反映了中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会因为个人的选择而受到影响。 启功先生坚守原则的举动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事件逐渐成为展现中国知识分子风骨的经典案例。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国际交往中保持文化自信与促进文化交流之间取得平衡,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中国为什么必须强大?因为离咱们首都上次被攻破才87年,离边境上那场硬仗才35年,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