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年仅17岁就被迫嫁给了蒋家傻儿子。 杨荫榆的父母,为她安排了这场婚姻——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 蒋家虽富贵,但蒋家少爷,却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存在,杨荫榆的父母,未去深入了解,未来女婿的真实面目,只是因为蒋家背景显赫,便草草决定这场婚姻。 而这一切,却成了杨荫榆一生无法抹去的伤疤。 婚礼当天,杨荫榆被迫在一众亲戚的祝福中,与蒋家少爷步入洞房。 她带着未曾知晓的恐惧揭开了盖头,那一刻,她看到的并非一个翩翩公子,而是一个令人作呕的恶心景象——蒋少爷流着哈喇子,眼神迷离,毫无理智。 他看到杨荫榆后,竟然扑了过来。,杨荫榆感到血液一阵翻滚,心跳瞬间加速,完全无法接受眼前的这幅画面。 这一场婚姻,背后有太多荒谬的安排。 杨荫榆的父母,根本没考虑过女儿的感受,他们对蒋家的背景,只做了表面的评估,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蒋家少爷不仅智力障碍,而且长相丑陋,根本不适合,和自己的女儿结为夫妻。 而杨荫榆在婚礼前,未被告知这一切,婚后她才知道真相,这种令人绝望的发现,让她的心情几乎崩溃。 她的母亲甚至提到,杨荫榆“天生苦相”,母亲竟然只因这样的理由,就仓促决定了婚姻,隐瞒了所有真相。 杨荫榆不甘心屈服于,这桩由父母安排的荒唐婚姻。 她多次逃回娘家,每次都被蒋家强行带回,婆母的轿子、严苛的强迫下,她又回到那个噩梦般的家。 可是她始终没有妥协,她坚决要求解除婚约,最终,蒋家也只能选择放手。 这一事件成为杨荫榆一生反封建、追求自由的起点。 逃离婚姻的枷锁后,杨荫榆的命运终于开始发生了转折。 在自己的兄长杨荫杭的支持下,进入了景海女中,开始接受教育。 她渴望超越这片局限的天地,走出那个充满束缚的家庭,在她的努力下,不止一次地打破了社会的偏见,最后还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 她去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主修理化博物科,迈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重要一步。 1918年获得了,公费赴美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的机会。 成为近代中国难得的高知女性之一,她的经历,也标志着她自我成长的蜕变,教育成为了她的救赎,她决定将这一救赎,分享给更多的女性。 回到中国后,杨荫榆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担任了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的教务主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学监等职务。 她的教育理念严谨,改革进取,严格治学,推动女性教育的发展。 1924年,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始了全新的一章。 她的坚守与保守,也让她与时代发生了冲突。 1925年,杨荫榆因禁止学生参与“五卅运动”游行,开除了一些进步的学生,引发了学潮。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痛斥杨荫榆为“寡妇主义”“心理变态”,指责她依附于军阀,压制学生,致使她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糟糕。 她的教育理念,在保守主义的框架下,显得有些过时,但她的反封建婚姻抗争,和日军入侵时期的抗日行为,又让她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她的所作所为,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这种矛盾使她的一生充满了争议。 在抗日战争时期,杨荫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者,她开始投身于抗日活动。 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杨荫榆拒绝担任伪职,仍然选择向日军抗议暴行。 1938年1月1日,她在上街游行时被日军诱骗至桥顶,遭到枪杀,遗体被抛入河中,年仅54岁。 她的死,成为近代中国女性反抗压迫、坚持理想的象征。 从封建家庭的“受害者”,到独立的女性教育家,再到抗日的烈士,杨荫榆的每一个转变,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先驱——杨荫榆》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直接绕过去?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