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录|西汉早期错金银瑞鸟云气纹行灯此错金银灯存世罕见,整体呈豆状、浅口灯

东园雅集 2025-04-04 09:56:49

吉金录 | 西汉早期 错金银瑞鸟云气纹行灯

此错金银灯存世罕见,整体呈豆状、浅口灯盘,灯盘一侧下沿延伸出弯曲状叶片形把柄。此灯通体宽细错金银,以凤鸟纹和云气纹为主题纹饰,纹饰设计流畅、典雅华丽。叶片状把柄处尤为别致,状如飘叶而略上扬,纹饰为两只立在云端之上的写实鸟纹,双鸟双目有神对首相忘,似一对情深恋人,寓意深远,动态而生动。圆形底座用金银区分,分别错金银简化凤鸟以及龙纹图案。下足边缘饰云气纹。豆形灯也叫高座灯,在实用中既可放置于固定地点,又可供夜行时手持移动,实际为两用灯具。此灯造型精巧、设计巧思、做工极尽奢华,非一般贵族所能拥有之器,实为战汉行灯之翘楚之作。可想而知在两千多年前,燃灯时刻下无以伦比的富丽堂皇之感。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西京杂记》汉高祖刘邦在咸阳宫中见到的金玉珍宝不计其数,最令他惊异的竟然是盏青玉五枝灯,可见此灯的设计与制作必定非比寻常。而这一记载似乎又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汉代人对灯的痴迷,照亮了两汉制灯的热忱。

人类自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式之后,即通过篝火燃烧火焰的光亮来照明。人类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实就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盏灯。从那时开始,古人对灯的精益求精就一直没有停止。三千多年前,古人开始使用简单灯具承载火烛,书写文明史。从粗糙的石灯到青铜灯,陶瓷灯到现代的电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行灯」,顾名思义,即黑暗中行走时用的照明灯具。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将这种器形描述为「一般有铭文自称『行灯』或『行烛灯』,多用于夜间引导行走」。汉代的各个场合:读书、沐浴、宴饮、夜行等,灯都是必需品。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工匠们在工艺上精益求精。该时期铜灯可分为豆形灯、行灯、艺术造型灯和组合灯四类。

豆形灯主要由灯盏、灯柄和灯座三部分组成(见图)。汉代豆形灯在食器「豆」的造型基础上增加了「烛针」、「灯罩」与「钹」等新构件,有些灯具的灯盏甚至出现了盏座分离的形式;有些灯柄也变化为仿生造型。秦以来,人们的坐姿包括跽、跪与踞坐等方式。《考工记》载:「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堂崇一筵。」筵则只是适宜席地起居的狭小空间。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使早期家具呈现出低平稳重的造型特征。因此,低矮型的盛器案与席地而坐的坐姿方式是汉代较为典型的生活场景(见图),案的种类较多,有食案、书案、奏案等。根据环境而生的豆形灯具,其造型设计具备合理性与科学性。

汉代豆形灯具造型演变也是一个不断改良的历史进程,其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实用功能性需求,也十分注重审美功能的探索与完善。汉代是豆形灯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造型发展的演变规律映像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照明方式,同时也演绎了这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意识。

夜因灯而短,昼因灯而长。在没有电灯的时代火光伴随着人们度过了无数个长夜,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件古代的器物,简单朴拙也好,奢华高贵也罢,无不浸染着人间的烟火,隐现着岁月的痕迹。古代灯还未名为灯时,叫作镫,瓦豆谓之登。其实当时所用的灯,就是有手柄带盏的陶豆,也足以证明最早的灯就是从豆形器演变而来。灯具作为火的容器而出现,古人开始有意识地借用一些器物来保存和固定火种,为满足不同照明方式于是出现灯具,以鲸油、牛油等动物油脂作为燃料,直到战国才出现铜制灯具。

战汉时期行灯的总体结构清晰稳定,整体设计独具特色,细节处理精细,设计简约实用,体现出当时工匠精湛技艺,同时映现出人们用物表达对光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尺寸:高13.8cm;宽16.2cm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25春拍《宗器·归来——海外遗金集萃专场》

0 阅读:1
东园雅集

东园雅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