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国军上将杨森带着几千两黄金与副官、女秘书乘飞机逃往台湾。临行前,杨森将20军的指挥权交给次子杨汉烈,暗示可以起义,但这却引起20军以代军长景嘉谟为首的老资格军官不满,他们拒绝起义,要把部队拉走。 1949年12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解放战争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 在川渝一带,国军20军驻扎在山区,尚未被解放军完全包围。 此时,国军上将杨森已经做好了逃往台湾的准备,他带着几千两黄金,携副官和一名年轻貌美的女秘书,登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 临行前,他将20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的次子杨汉烈,并暗示他可以选择起义。 在离开前一夜,杨森召见杨汉烈,父子二人进行了最后的交谈。 杨森神情复杂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语气沉重地说道:“汉烈,局势已至此,我们已经没有多少选择。” 杨汉烈听出父亲语气中的无奈,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他低声问道:“父亲,您为何不带我一起走?” 杨森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台湾那边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蒋委员长固然需要我们,但也容不得我们。 他信任的,是嫡系,而我们不过是川军出身,过去还能周旋,如今大势已去,未必能安身立命。”他停顿片刻,眼神深邃地看向杨汉烈。 “你留在这里,未必就是坏事。”杨汉烈愣住了,他望着父亲,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杨森并未直言起义,但他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 他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低声道:“你要自己拿主意,无论如何,保住性命最要紧。”言毕,他转身离开,不再多言。 这一安排却在20军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以代军长景嘉谟为首的一批资深军官对此极为不满。 他们认为杨森的举动是一种背叛,甚至质疑杨汉烈的能力。 许多军官拒绝接受杨汉烈的领导,表示绝不会选择起义,而是要将部队带走,继续与解放军周旋。 面对这种局势,杨汉烈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他知道,若不能尽快稳定军心,部队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他试图召集主要军官进行会议,希望通过商谈说服他们,但景嘉谟一派的顽固态度让会议陷入僵局。 有人甚至直接在会上指责杨汉烈,说他根本没有资格指挥20军。 面对众人的质疑,杨汉烈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地说道。 “如果我真想走,完全可以坐飞机离开,为什么要留下来让自己陷入危险?我是杨森的儿子,但更是20军的军人,我的责任是带领大家活下去,而不是盲目地战斗到底!” 杨汉烈的这番话在一些基层军官和士兵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也开始思考继续抵抗的意义,最终,一部分人选择相信杨汉烈,并愿意跟随他起义。 可是景嘉谟等人依然态度强硬,不愿屈服,他们甚至开始私下策划,准备带领部队撤离,试图另寻出路。 杨汉烈眼见劝说无果,只能求助于一位与景嘉谟私交甚好的旧识。 这位旧识接受了杨汉烈的请求,前去劝说景嘉谟。 他们促膝长谈,回忆过去的情谊,同时分析当前的局势。 他指出,国军在全国战场上已无力回天,继续抵抗无异于自取灭亡,而起义不仅可以保住自身性命,还能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贡献。 景嘉谟虽心有不甘,但也不能否认现实,他开始犹豫,反复权衡利弊。 与此同时,解放军西南战区司令员贺龙也得知了20军内部的分歧,立刻派遣代表前去游说。 他们带来了中共中央的诚意,承诺会妥善安排起义官兵的去向,不会秋后算账,还会给予合理的待遇和职位安排。 最终,在多方劝说下,景嘉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他意识到,继续顽抗不过是徒劳,唯有顺应大势,才能真正让部下活下去。 经过慎重考虑,他做出了最终的决定:率部起义。 随着景嘉谟的加入,20军彻底稳定下来,在杨汉烈的带领下,全军宣布起义,并接受解放军的改编。 消息传出后,贺龙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起义部队给予了充分的接纳和安排。 至此,国军20军顺利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景嘉谟
1949年12月,国军上将杨森带着几千两黄金与副官、女秘书乘飞机逃往台湾。临行前
牧童的娱论
2025-04-04 16:53:4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