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来中国买导弹,中方代表试探性伸出一根手指,意思是“一千万美元”,还没等说出口,沙特谈判生怕中国反悔,大喊:“1亿美元一枚,共买35枚。” 1987年,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一笔导弹交易,成了国际军火市场上的一段传奇。这事儿不仅因为谈判过程让人瞠目结舌,更因为它对两国关系和全球格局的影响深远。沙特花35亿美元买了35枚中国东风-3导弹,单价一亿,远超中方预期。这笔买卖是怎么谈成的?背后有哪些推动因素?它又给中沙两国带来了啥?咱们今天就聊聊这段历史,接地气、不虚构,把事儿说透。 20世纪80年代,中东乱成了一锅粥。1979年伊朗革命把局势搅得天翻地覆,新上台的伊朗政府跟沙特这些逊尼派国家不对付,威胁感拉满。紧接着1980年两伊战争打起来,伊朗和伊拉克互相掐架,沙特夹在中间,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波及。作为石油大国,沙特有钱,但安全感却低得可怜,急需强硬的军事装备来撑腰。 沙特本来一直是美国的“小弟”,武器装备全靠美国供货。可问题来了,美国卖东西有底线,受国内政治和以色列的压力,沙特想买点厉害的中程导弹,比如“长矛”导弹,美国就是不给。1985年,沙特试着问美国要,结果吃了闭门羹。这下沙特坐不住了,得另找门路,不能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 这时候,中国进入了沙特的视野。80年代的中国,正忙着改革开放,经济底子薄,外汇少得可怜,但军工技术不赖。东风-3导弹是中国自己研发的家伙,射程2800公里,能打到中东大部分地方,威力够大,价格还公道。对沙特来说,这玩意儿简直是量身定做,能拿来对付伊朗的威胁,性价比还高。 早在1985年,沙特就悄悄派人来中国摸底。当时两国还没正式建交,接触都是背地里进行的。沙特这边带队的,是班达尔·本·苏尔坦亲王,一个在国际外交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中国这边则是军工系统的老手,对东风-3的底细门儿清。双方一拍即合,聊了两年后,终于在1987年坐下来正式谈买卖。 谈判在1987年冬天敲定,地点在北京。东风-3这导弹,技术上没啥问题,射程远、载重大,能装常规弹头也能上核弹头,战略威慑力杠杠的。沙特听完介绍,心里有了底,觉得这东西靠谱,能解燃眉之急。接下来就到了关键环节——谈价格。 谈判桌上,价格永远是最敏感的部分。中国这边心里有数,东风-3成本不算高,但出口得赚点外汇回来。当时中国外汇储备才20多亿美元,日子紧巴巴的。中方代表想试探一下沙特的底线,伸出一根手指,打算报个一千万美元一枚的价。 结果手指刚伸出去,沙特那边炸了锅。班达尔亲王以为中国要开高价,生怕错过机会,直接喊出一亿美元一枚,还要35枚,总价35亿美元。中方代表愣了一下,没想到对方这么痛快,赶紧点头成交。这事儿听起来像个笑话,但真不是瞎编,反映了沙特当时的急迫心态。 35亿美元啥概念?那时候中国一年的出口总额也就几百亿美元,这笔钱直接让国家财政喘了口气。沙特呢,花了大价钱,但拿到了想要的战略武器,心里也踏实了。 这笔买卖对中国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35亿美元现金到手,外汇储备一下宽裕了不少。198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才20多亿,这笔交易直接翻了个倍。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这次买卖,打开了中东军火市场的大门。以前这块地盘是美苏的天下,中国硬是挤了进来,靠的就是东风-3的硬实力和高性价比。 后来,中国和沙特的关系也越来越近。1990年两国正式建交,能源、贸易合作接连上线。这笔导弹交易,算是给双方搭了个桥。从国际角度看,中国还打破了美苏对军火市场的垄断,地位蹭蹭往上涨。 沙特这边呢,35枚东风-3导弹到手,军事底气足了不少。1990年海湾战争时,沙特把这批导弹摆在边境,盯着伊拉克。虽然没发射,但光是摆在那儿,就让对手忌惮三分。对伊朗的威胁,沙特也有了还手之力。更关键的是,这批导弹让沙特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战略上多了几分主动。 不过,沙特也付出了代价。这事儿后来传出去,美国气得跳脚,觉得沙特背着自己跟中国做买卖,太不够意思。沙美关系一度闹得很僵。但沙特觉得值,花钱买安全,总比啥都没有强。 这笔交易不光是中沙两国的事儿,还搅动了国际军火市场的水。中国的东风-3证明了自己,低成本、高性能,中东国家一看,觉得这买卖划算。后来中国又陆陆续续卖了不少武器出去,成了军火市场上的一匹黑马。美国一看不对劲,赶紧调整策略,生怕中东盟友全跑中国这边买东西。 东风-3的亮相,也让其他国家眼红。沙特的邻居们,比如阿联酋、卡塔尔,都开始关注中国的军工产品。美苏垄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市场竞争激烈起来。
美国人在中东很急,只要胡塞武装能击沉一艘美国航母,那美国引以为傲的军事霸权将彻底
【15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