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消息传来,慈禧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1885年7月27日,一个令人窒息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无数国人的希望——74岁的左宗棠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停止了呼吸。
这位被誉为"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民族英雄,就这样悄然离世。
在他生前,他拥有着令人艳羡的头衔: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这七个头衔,每一个都彰显着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然而,这些虚名远不及他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
左宗棠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莫过于收复新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推行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治理政策。
他鼓励汉族移民,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政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左宗棠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晚年,他敏锐地意识到海军力量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之一。
左宗棠的去世,在当时国内外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对于那些觊觎中国领土和利益的列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
他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这个曾多次阻挠他们侵略和欺压中国的铁血硬汉,终于离开了人世。
然而,对于普通的中国百姓来说,左宗棠的离世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就在左宗棠去世后不久,福州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
一个暴雨之夜,一声惊雷过后,东南角的城墙突然被撕裂出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虽然城下居民安然无恙,但这一异象却引发了人们的联想。
许多百姓认为,这是上天在昭示,左宗棠的离世,将会导致中国的国防(象征性的长城)受损。
在朝廷内部,对左宗棠去世的反应却显得复杂,慈禧太后虽然表面上对左宗棠的去世表示震惊和悲痛,但内心却松了一口气。
她虽然认可左宗棠的能力,但因为他的汉人身份和不易掌控的性格,一直对他有所顾忌。
因此,虽然朝廷给予了左宗棠较高的封赠——追赠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但葬礼的规格却明显不及其他王公大臣。
这种处理方式,或许正反映了慈禧太后对左宗棠的复杂态度。
而对于左宗棠的政敌李鸿章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消息。
长期以来,左宗棠和李鸿章在对外政策上存在巨大分歧,左宗棠主张对外强硬,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而李鸿章则主张对外妥协,认为应该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
左宗棠的去世,意味着朝中再无人能与李鸿章抗衡,他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了。
然而,左宗棠的离世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的去世,标志着清朝最后一个主战派和硬骨头的消失。
这不仅预示着清朝国力的进一步衰弱,更为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在左宗棠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国势每况愈下,列强的铁蹄踏遍神州大地,无数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如果左宗棠还在世,如果朝中还有几个像左宗棠这样的铮铮铁骨,中国的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
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左宗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什么是民族的脊梁。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宗棠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收复了六分之一的领土,为后人留下了广袤的疆土。
他的事迹,远远超越了那些仅仅留下荡气回肠故事的历史人物,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精神,更给我们留下了实实在在的江山社稷。
左宗棠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左宗棠这样的民族脊梁。
他的爱国精神、他的远见卓识、他的刚毅不屈,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用户10xxx34
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