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郭沫若迎娶张琼华,掀开盖头见妻子长得不好看,还是一个裹足小脚女人,5

文史记叙录 2025-04-04 22:56:22

1911年,郭沫若迎娶张琼华,掀开盖头见妻子长得不好看,还是一个裹足小脚女人,5天后郭要离开,直到26年后才回来,这一生张琼华没见过郭沫若几面…

1911年,20岁的郭沫若正在成都读书,突然收到家里的一封信,告知他即将迎娶一位名叫张琼华的姑娘。

这场婚姻完全是由郭母和一位叔母安排的,遵循着当时普遍的包办婚姻制度,郭沫若虽然内心对这种安排颇有微词,但出于对母亲的孝顺,还是勉强同意了。

然而,当郭沫若揭开新娘的盖头时,他的心瞬间凉了半截,眼前的张琼华不仅长相平平,还是个小脚女人,与郭母信中所描述的"生得好、读过书、天足"完全不符。

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的郭沫若,在婚后的五天里,甚至拒绝与新娘同房,他宁可睡在厢房的长凳上,也不愿意踏入婚房半步。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借口回学校,匆匆离开了家,这一走,就是一年。

1912年,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在异国他乡,郭沫若如鱼得水,不仅学业有成,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此时的张琼华,却只能守在家中,日复一日地盼望着丈夫的音信。

张琼华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懂得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她鼓起勇气,请人代笔给远在日本的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婉转地表达了想去日本看看他的愿望。

然而,郭沫若并没有直接回应这封饱含期待的信,他只是在给弟弟的信中简单提及:"八嫂来函也读悉,愿弟为我传语,道我无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为我侍奉父母也,"这冷淡的态度,无疑给了张琼华当头一棒。

而郭沫若在日本的生活,却是多姿多彩的,1916年,他邂逅了日本女子佐藤富子,很快坠入爱河,两人开始同居,并在随后的岁月里育有五个孩子,段感情无疑让郭沫若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但也让他与张琼华的关系更加疏远。

面对这复杂的感情纠葛,郭沫若的长兄郭橙坞曾提出两个解决方案,要么与张琼华离婚,要么让两位妻子同处一个屋檐下。

然而,郭沫若都没有采纳,他在回信中写道:"离掉张氏,我思想没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没有那么旧,不新不旧,只好这么过下去。"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反映了郭沫若内心的矛盾,也暴露了他在处理婚姻问题上的软弱和逃避。

尽管郭沫若对张琼华态度冷淡,但张琼华却始终尽心尽力地侍奉公婆,她的孝顺和勤劳很快赢得了郭家上下的喜爱,在郭沫若离家的这些年里,张琼华承担起了照顾公婆的重任。

她的付出不仅得到了公婆的认可,也让郭家其他成员对她充满了敬意。

1939年,时隔26年,郭沫若终于回到了家乡,此时的他已经是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身边的妻子也从佐藤富子变成了于立群,这次回乡是因为父亲郭朝沛重病,郭沫若带着于立群和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郭汉英一同前来。

当郭沫若再次踏入家门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他的照片仍然端正地挂在新房里,结婚时用的家具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他童年时期的书籍、奖状、诗文稿子都被妥善保存着,甚至他从日本寄回的每一封家书都被珍藏起来,这一切都是张琼华细心照料的结果。

更让郭沫若感到愧疚的是,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不停地称赞张琼华的孝顺,自从郭沫若离开后,张琼华年复一年地照顾公婆,从未有过怨言。

面对这样的场景,郭沫若无法不感到深深的亏欠,他当着家中所有人的面,给张琼华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刻,或许是郭沫若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张琼华的价值和她多年来的付出。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张琼华的态度,面对丈夫带回来的新妻子,她不仅没有表现出嫉妒或怨恨,反而表现得异常宽容大度。

她主动让出婚房给郭沫若和于立群居住,还特意去市场买鸡鱼来改善于立群的饮食,因为于立群还在哺乳期,这种宽容和善良,不仅让郭沫若感到惭愧,也让所有人对张琼华肃然起敬。

当郭沫若和于立群离开时,从未踏出过家门的张琼华坚持远送,一直送到肖公嘴看着他们登上飞机,她或许不知道,这竟是她与郭沫若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个画面,仿佛是对她一生坚守和付出的最好诠释。

0 阅读:59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