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农民蒲运海送儿子参军,三年后却接到儿子牺牲的消息,然而当他看到烈士证书时,发现烈士的名字与儿子同名但不同姓,这让他感到困惑,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2017.4.5八旬老父苦寻38年 终找到烈士儿子坟墓) 2017年的云南屏边烈士陵园,气氛庄重而安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脚步缓慢地来到一座墓碑前,吃力地放下手里的布袋。 他从布袋里取出了一捧黄土,小心地撒在墓碑的周围,他的眼睛里充满泪水,默默地流下来,落入泥土之中。 86岁的蒲运海步履蹒跚地来到一座墓前,祭奠他魂牵梦绕的儿子,然而,墓碑上赫然刻着“卞仕平”三个字,而非他记忆中儿子的名字“蒲仕平”,这让人费解,他的儿子蒲仕平究竟身在何处?为什么墓碑上会是别人的名字,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76年,那个年代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为了响应国家的征兵号召,许许多多充满理想的年轻人选择参军,希望能够守护祖国,四川阆中某个偏僻的小山村里,21岁的蒲仕平也有着当兵的强烈愿望。 他跟年老的父亲和在外地打工的哥哥告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部队当兵,去实现他的报国志向,蒲仕平走后,家里就只剩下老父亲蒲运海,孤零零地照看着几亩贫瘠的土地。 蒲运海的妻子过早离世,他独自一人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历尽艰辛将两个儿子养育成人,现在,小儿子也去世了,虽然心里万分不舍,但蒲运海心里清楚,儿子是为了国家献出生命,这是他作为父亲最大的光荣和骄傲。 蒲仕平在部队里干得很棒,很快就成了侦察兵里的尖子,他经常给家里的父亲写信,信里除了表达对家人的想念,还分享了很多部队里的生活琐事,蒲运海每次收到儿子的来信,都会迫不及待地跟村里人分享,说起儿子在部队的经历,脸上总是充满骄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蒲仕平跟着部队一起奔赴前线,保家卫国。 蒲运海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担心,他明白,儿子将要面对的是一场充满危险的战争,此后,他常常来到村口,朝着远方眺望,心中默默祈祷儿子能够安全地回到家乡,他盼望着儿子能够从战场上平安归来,结束这场令人揪心的等待。 但是,残酷的现实降临到蒲运海头上,他遭遇了重大打击,一纸烈士证明书的送达,彻底粉碎了他的所有美好憧憬和期盼,儿子不幸牺牲,然而证明书上清楚地写着另一个名字:“卞仕平”,这让他无法接受。 蒲运海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他反复追问儿子改姓一事,对他而言,儿子叫蒲仕平是理所当然的,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卞仕平呢?他不停地向周围的人确认,然而,大家面对他的疑问,只能沉默地摇摇头,谁也说不清楚这其中的缘由,他迫切地想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遗憾的是,没有人能解答他心中的困惑。 从那天起,蒲运海就开始了漫长的找儿子的旅程,他去过附近的每个村子,也去过很多烈士陵园,见到人就问,希望能找到一点关于儿子的消息,三十八年过去了,他从一个身体强壮的男人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时间的流逝在他脸上留下了许多痕迹,像刀刻一样深刻的皱纹,同时也让他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毅力,岁月的洗礼不仅改变了他的容貌,更让他内心变得无比强大。 漫长的寻子路上,蒲运海也从一些了解情况的人那里,打听到了一些关于卞仕平的消息,一种说法是,卞仕平在一次夜里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为了保护身边的战友安全撤离,他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猛烈的火力,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战场上局势复杂混乱,很多牺牲战士的身份信息都登记错了,需要进一步核实。 这些散落的线索,如同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合还原出儿子牺牲的真实经过。 2016年,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协助下,蒲运海终于确认,“卞仕平”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他的儿子蒲仕平,战争非常残酷,蒲仕平牺牲后,遗体因焚烧损毁严重,无法辨认,登记姓名时,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蒲”姓被错误地登记为“卞”姓。 这个真相就像一把尖刀,深深刺痛蒲运海的心,但他苦苦寻找儿子38年的漫长旅程,也终于结束了,之后,国家纠正了烈士墓碑上的错误名字,确认了蒲仕平的真实身份,让他得以正名。 2017年,在大儿子蒲仕金的陪伴下,蒲运海总算来到了儿子的坟前,他哆嗦着双手,轻轻地摩挲着墓碑上刻着的儿子的名字,心里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滋味,整整38年,他苦苦寻找了38年,现在总算有了结果,可是,这样的结果却让人觉得太沉重,太难受了。 战争是残酷的,它夺走无数年轻的生命,也给幸存者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蒲仕平的英勇行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也将被历史深深记住。 然而,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永远无法完全愈合,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竭尽所能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不再让无辜的人民遭受战争的苦难,让世界充满爱与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对得起那些为和平献出生命的人们。
图片中的4位英雄,有3位英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左边第一位;丛明烈士,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