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落笔。无巧不巧地,圆了个近距离了解汪曾祺的念想。在高邮的汪曾祺纪念馆里,展示了很多汪老先生的名言。当看到“总得找点好吃的,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这句话时,如获至宝!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些年,这句话貌似很流行。实际上,真的在人间烟火的袅袅中,找到快乐与安慰的人,又有几个? 读汪曾祺的作品,很早。刚刚工作不久,买了不少杂志。他的《受戒》、《大淖记事》等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只是,囿于个人经历与文化的不足,只是比较喜欢,说不出到底喜欢些什么。后来,订了《名作欣赏》与《作品与争鸣》等,对古今名家作品有了更多的欣赏能力。 年轻时,更喜欢节奏紧凑、故事情节强的作品。人物个性的冲突性越强,看起来越过瘾。这样的追寻,到梁羽生、金庸等的武侠小说进入内地后,达到高峰。今天被称为“爽文”的作品,其实便是如同《射雕英雄传》一般。书中的郭靖,不就是见怪打怪、遇妖打妖的爽文主人翁吗? 汪曾祺的作品,没有这许多峰回路转。清新恬淡的风格,像一幅幅水墨画,云淡风轻。一篇篇小品散文,截取生活的一个个片段,细细咀嚼慢慢回味,过滤掉其中的苦涩与寒冷,留下甘甜与温暖,展示给读者。 民以食为天。吃饱,是生命存在的必须。吃好,是“朱门酒肉臭”的豪奢。吃舒服,是一枚吃货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了美食家,世上才有了努力追求美味的大厨。因为有了吃客,万物皆可吃才成了一种追求。 汪曾祺的作品中,很多写到了吃,写到了家乡高邮的各种食材、做法和味道。印象中,欣赏过他的“豆腐”、“茨菇咸菜”、广为人知的“咸鸭蛋”等。而令我难以忘怀的,却不是这些。这些食材我们都有,很方便。物以稀为贵,容易得到的,往往不认为好。尤其像我这样的大俗人,更是如此。 只是,有一次读到他写的《马铃薯》,大为惊奇。作者回忆了他六零年“摘帽”后,暂时留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的一段经历,即给马铃薯画图谱。马铃薯,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土豆,过去我们称呼为“洋山芋”。 孤独寂寞冷,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白天,他画土豆的花,研究出花的大差不差,却发现了一种“麻土豆”的花有香味。那是农科所的专家们没有发现的信息。我没有栽种土豆的经验。看了他的文章后,在花盆里放过两个袖珍土豆。果然,紫色的土豆花,很好看。每天看看土豆花,好开心了一阵。 如他写的那样,紫色的花凋落后,土豆就基本长出来了。顺着茎往上一提,像“山药蛋”大小的土豆,有十几个。其中最大的那个,比我种进去的那个稍大点。因为是亲自种出来的,便将这些平时看一眼都不愿意的“土豆”洗干净,煮饭时扔进了米里。 种土豆,不是他这篇文章对我最大的影响。吃土豆才是。他画完了土豆,顺手将土豆扔进牛粪火里。原文这样写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 能想象得出来,这是作者在零下四十度的“军台”,一个人守着一间小屋,每天对着一把土豆花叶、一个土豆精心画画的单调日常? 顺境中的时间,过得飞快。艰难的时光,很难度过。像他这样白天画画夜晚读书的日子,是顺境还是逆境?在于心境! 多少年过去了,经常会想起这篇文章。偶尔也会想到,幸亏是画土豆不是画石头。幸亏画完了土豆,没有让他将土豆归还。牛粪火的温情,伴随着土豆的甘甜,寂寞的时光,便不那么寂寞了。 人生本就不容易,如果自己再放大不容易的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的煎熬,如何度过?于每一件艰难中找到快乐的因子,活着的幸福感,回忆后的好心情,会油然而生。 这位喜欢美食的老头子,总能找到好吃的,多好!于是,在成为老太太的年龄,亦步亦趋!
写下这个题目,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落笔。无巧不巧地,圆了个近距离了解汪曾祺的念想。
扬州大兔子
2025-04-05 16:38: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