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来到济南军区视察,在这里,他看到了那个曾经护送自己走完长征之路

文史记叙录 2025-04-06 10:31:55

1958年,毛主席来到济南军区视察,在这里,他看到了那个曾经护送自己走完长征之路的“红小鬼”,主席高兴地说道:官不小嘛!

1929年,山西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陈昌奉,怀着对革命的向往,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

年仅14岁的他,凭借着勤劳机灵的特质,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司号员,命运的转折在这一年悄然发生,朱德元帅在一次检阅中注意到了这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便将他选为自己的勤务员。

陈昌奉的认真负责和踏实能干,很快就赢得了朱德的赏识,1930年,朱德将这个可靠的小伙子推荐给了毛泽东。

就这样,15岁的陈昌奉开始了他作为毛主席贴身警卫员的光荣岁月,从1930年3月到1937年1月,整整六年多的时间里,陈昌奉寸步不离地守护在毛主席身边,负责着主席的安全、饮食起居,甚至是传达命令等重要工作。

在这段时光里,陈昌奉不仅是一名尽职尽责的警卫员,更成为了毛主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陈昌奉更是展现出了对毛主席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令人称道的机智。

有一次,部队渡过金沙江后,毛主席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陈昌奉心疼主席,便找来一块门板,为主席搭了一张简易的床。

然而,当毛主席回到营地看到没有办公桌时,严厉地批评了陈昌奉,这件事让陈昌奉深刻认识到,革命领袖的担当和责任远比个人休息更为重要,从那以后,每到一处,他总是先为毛主席准备好办公条件,然后才考虑其他。

1935年6月2日,红军途经四川荥经县茶合岗时,遭遇敌机轰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警卫班长胡昌保为保护毛主席,毅然扑向炸弹,用生命换来了领袖的安全。

这一幕深深刻在了陈昌奉的脑海中,更加坚定了他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决心,胡昌保的牺牲,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更是整个红军对革命事业和领袖的忠诚的缩影,这件事也让陈昌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责任。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考虑到陈昌奉的成长,决定送他去学习深造,1936年1月,21岁的陈昌奉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毛主席,进入红军学校学习。

离开毛主席身边后,陈昌奉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先后在陕北公安处、延安保卫局等重要部门工作,为党的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陈昌奉在山东工作多年,为当地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8月9日,毛主席来到济南军区视察,特意询问陈昌奉的下落,当得知昔日的小警卫员已经成长为军分区副司令员时,毛主席欣慰地说道:"官不小嘛!"这句亲切的话语,既是对陈昌奉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体现了毛主席对老同志的深厚情谊。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昌奉逐渐退出了工作岗位,但是,他对毛主席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从未减退。

在晚年,陈昌奉开始撰写回忆录《跟随毛主席长征》,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他与毛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长征期间的重要事件,这本回忆录不仅是陈昌奉个人经历的真实记录,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在回忆录中,陈昌奉详细描述了毛主席在长征初期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尽管担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的重要职务,毛主席却遭受着不断的批评和不公正对待。

他的许多正确主张被错误地指责为"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等,然而,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时期,毛主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而陈昌奉也始终如一地守护在主席身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这位伟大的领袖。

陈昌奉在回忆录中还记录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小事,1935年4月,红军经过柯渡坝丹桂村时,他看中了当地一户人家的小时钟,私自带走了。

这件事被毛主席发现后,主席严厉地批评了他,并要求他立即将时钟归还,虽然当时已经无法直接送回,但这件事深深地刻在了陈昌奉的心里,成为他一生中关于诚实和纪律的重要教训。

这个小插曲生动地反映了毛主席对纪律和道德的严格要求,也展现了陈昌奉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教育。

这件事不仅对陈昌奉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红军严明纪律、爱护群众的一个缩影。陈昌奉将这件事记录在回忆录中,既是对自己的警醒,也是对后人的教育。

0 阅读:134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