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家族中,最复杂的一个人就是她的外祖父乐景涛。乐景涛的蒙语名字是慕容嘎,席慕容蒙语名穆伦·席连勃,她名字中的“慕容”可能就是取自于外祖父。乐景涛的父亲乐山是是克什克腾旗的管旗章京,类似常务副县长,负责民政和财政。
这种职位担任时间长了大家都懂,不可能没钱,所以乐山从小就给四个儿子请了先生,打了之后就送到小学去读书。因为克什克腾旗离北京不远,他运作相对容易,在1916年当上了众议院议员,一家人搬到了北京,还购置了豪宅,就在旧鼓楼大街大石桥胡同10号。
四个儿子到了北平之后,就进入了蒙藏学校学习。这里本来是和硕恪纯公主和驸马吴应熊的官邸,又称驸马府。后来几经辗转,到了民国时期,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进京担任蒙藏事务局总裁,提议设立蒙藏学校,刚开始在西安门西南角的孙家花园,后来搬到这儿。蒙藏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精英、践行民族融合,当时蒙古上层人士、富裕商人的子女很多都在此读书,官方也会资助一些贫苦牧民的子弟来此读书,比如后来的德格乐尔烈士。
乐家四兄弟从小说蒙文,又有先生教的国学底子,学习自然是不错的,也会参加很多进步活动。靠着自己的成绩和父亲的活动,乐景涛获得了去外蒙学习的机会,结业后回到克旗,开宣传十月革命,并靠着父亲乐山的照应着手从事军事工作。很快,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内人党”)在张家口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内人党成立,乐景涛当选军事委员。
此时,乐景涛应该已经入党,并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配合攻打热河的奉军。刚开始“内人党”表现很不错,势如破竹,乐景涛也威望大震,但很快奉军反扑,他只能撤退。随后可能是心灰意冷,离开了部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乐景涛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共产国际肯定,加上他的好朋友白云梯、郭道甫因为一直坚持封建上层路线,被共产国际批评,清除出了中央常务委员会,乐景涛感觉共产主义和自己合不来,就退出了“内人党”。
不过乐景涛退党也是有底线的,他说:“第一、退党是自己自愿的。第二、出党后决不做有损于党(告密)的事。”
但是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否坚守自己诺言是有点疑问的。因为在全面抗战开始后,他就加入了国民党,并出席了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到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乐景涛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后来继任五届一、二、三中全会中央执行委员,可谓位高权重。
乐景涛虽然在蒙古人中有些影响力,但毕竟和德王这种级别不能比。他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职位?而且一干这么多年?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直接间接侵害了党的利益?只能说,目前没有证据,但是你说完全没有,我是不信的。
毕竟老蒋是个什么玩意,大家都清楚....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和乐景涛一样不坚定,他的同胞兄弟肖生嘎,汉名乐弘济,人称“乐二爷”,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蒙藏学校学习时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赵世炎来往,并加入共产党,毕业后回克什克腾建立了可能是第一个蒙古支部,在日据克什克腾期间,他因为日本人的监视,撤退到北平,在雍和宫以“研究蒙汉语言学”的名义,和喇嘛们一起继续开展革命工作,直到1940年病逝。
而有意思的是,乐景涛算是不坚定的革命者,肖生嘎算是坚定的革命者,而他们的弟弟“乐四爷”,则一直跟着被共产国际批的郭道甫混,据说十分受到革命同志的嫌恶....
这一家子也算凑齐了...
乐景涛和妻子(也就是上一篇8的所谓的“宝光濂公主”)仅有一女,蒙语名巴音毕力格,汉名叫乐竹芳,虽说是蒙古族,但是一直在北京读书,贤后就读于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辅仁大学女子部,在辅仁大学期间认识了丈夫席振铎。两人结婚后,先后生下慕德、慕萱、慕容、慕华四个女儿。抗战胜利后,两人返回南京,生下了小儿子慕强。
1948年,一家人前往台湾,后辗转前往欧洲。从此夫妻俩再未返回大陆。虽然他们一直宣称是”政治原因“,但客观的说,他们可能还真排不上号,尤其是是席慕容母亲的亲叔叔肖生嘎是如假包换的革命者。
席振铎一辈子眷恋内蒙的土地,但是到死也坚决不回国。因为他认为“那片土地已经被某些人搞得千疮百孔”,已经“面目全非,徒增伤感”了。
这大概就是席慕容诗和散文里面没写出来的真正的”乡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