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可断,发不可剃,吾不做奴!”——云南丁之死,写在石壁上的绝命抗清书 1645年,清廷颁布剃发令,命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一道政令,不只是剪头发,是剪骨、剪魂、剪去汉人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无数人宁肯砍头,也不愿削去自祖宗传下来的发辫。 在滇黔边境的哀牢山,一支被遗忘的小队伍死撑了七年。他们不是王侯将相,只是些原明军残兵、苗民义勇,还有一位没人记得姓名的云南丁—— 他死时不过二十出头,因不肯剃发逃进深山,在一次突围战中重伤被俘。清兵问他:“若剃发归顺,可保你一命。” 他冷笑一句:“头可断,发不可剃,吾不做奴!”随即撞石而亡,血洒当场。 他的尸身被弃于山谷,却被战友们偷偷背走,埋于石壁之下。墓前刻下八字遗言,直至今日仍隐约可辨。当地百姓称此地为“誓死坡”,至今仍有香火供奉。 清廷为了推行剃发令,出动满军、汉军包围滇黔山区,强剃之地血流成河。据《滇史》记载,仅云南大理一地,因拒剃发而被屠者达数千人。 面对满军围剿,这些“云南丁”钻山林、走野道、伏击官兵,打的是最原始的山地游击战。他们没粮、没药、没甲胄,靠吃野果、喝溪水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冬。 有清将投书劝降,信中写:“尔等不过草寇,何苦为发而死?” 游击队首领回信只写了一句:“尔为虎作伥,忘祖之人,不配言生死。” 据说在那片哀牢旧地,还有一道古老的规矩:若谁家子弟剃发投清,祖坟不认、宗谱除名。 他们信的不是哪个皇帝,而是那根从娘胎剪下第一缕时就扎进血脉里的发。他们的战斗,不为复明,也不是称王,只为一句话——“我们不做奴。” 后人立碑题诗: 茅屋深山藏义胆,断头不剃志如磐。 石壁犹铭忠烈语,滇南草木也含酸。 这帮“云南丁”,没有留下高官厚禄、将军之名,他们的名字,风吹就散了。 可那一道刻在石上的话,一直留到了今天: “头可断,发不可剃,吾不做奴。” #抗清##明末##中华民族最有血性的一句话是什么#
老祖宗为啥放弃越南,死守云南?虽然这俩地方挨得近,山河连着,可条件差太多了。越南
【186评论】【2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