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后,魏征没有逃跑,就留在长安,李世民厉声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和前太子的

史说畅谈呀 2025-04-07 09:46:35

玄武门事变后,魏征没有逃跑,就留在长安,李世民厉声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和前太子的关系?”众人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谁料,他却面不改色,直视李世民,悠悠地道:“太子若是早听我的话,如今天下就是他的了。 原来,此前魏征就看出秦王李世民雄心勃勃,兄弟二人迟早必有一战,屡屡上书劝谏李建成将李世民调到地方任职,慢慢的剪除他的羽翼。 奈何李建成优柔寡断,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最终被李世民占据先机,夺得大位。 而李世民早就听说魏征的名声,一直想要将其收为幕僚,便有了开头质问魏征的场景。 他主要就是想试一试,魏征是否如传说中的刚直不阿。 果然,魏征表现让李世民极其满意,在听完魏征的解释之后,立马"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李世民之所以重用魏征,一方面是看重其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稳定政治局势的需要。 虽然在玄武门之变当中李世民大获全胜,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盘踞在地方当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动乱。 而魏征作为李建成势力的重要大臣,都能够被李世民所赦免,既安抚了李建成旧臣,又给天下人展示了李世民海纳百川的气度,可谓一举多得。 武德九年,由于地方不稳,魏征临危受命,被派往河北等地去安抚李建成、李元吉旧部,碰巧在路上遇见了押送东宫旧部李思行等人的囚车。 魏征看见后,当即对着身边的说道:"主上有诏令,东宫旧臣一律赦免不问,现在又大张旗鼓将李思行等人押送往京师,这怎么能够让人信服呢?况且主上允许我便宜行事,这是国士才有的待遇,我怎么能不以国士回报呢?" 在随行官员的一致同意下,魏征释放了李思行等人,之后上书给李世民,李世民非常高兴,特意派人褒扬魏征的行为。 同年八月,时机成熟,李渊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为了表彰魏征的功绩,特意封其为巨鹿县男,并且将其提拔为尚书左丞,评价其为:"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不得不说李世民看人之准,有一次李世民为了加强国防,派人征兵。 有大臣建议将征兵的年龄进一步降低,将未成年单身体壮实的男子也一起征发。 李世民觉得可行,但是等到命令传出的时候,魏征为坚决反对。 如此往来四次,李世民感到十分的愤怒,将魏征招入宫中,斥责他为何不尊王令。 魏征不卑不亢的回答到:"兵在精而不在多,陛下征召成年男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李世民听完,若有所思,魏征继续说:"陛下您此举是失信于天下,您曾经下诏免除租调一年,如果现在扩大征兵范围,又谈什么免除呢?" 李世民听罢,感慨的说:"我以前只是以为你很固执,没想到你还如此通达政务,朕差一点就犯下大错了",最后听从了魏征的建议。 君臣二人相得益彰,如此相互成就,魏征总是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总是能够虚心改正,真正做到了"兼听则明"。 当太子李承乾的嫡子出生后,李世民举行大型宴会庆祝,在宴席上对着群臣说到:"在当皇帝之前,我能够平定天下,结束乱世是房玄龄的功劳,而在成为皇帝之后,能够尽心劝谏我,安国利民的,只有魏征一个让,古代点名臣,叶不能超过这两个人。" 说完,便亲自解下自己的佩刀,赐给两位大臣。 经过十余年点治理,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但是魏征却没有被眼前的安逸所迷惑双眼。 他多次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究寻弊政,在贞观十三年,撰写《十渐不克终疏》,系统全面的总结了当时朝廷政务不如意的地方。 李世民欣然接纳,坚定的对魏征说:"我现在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会给与改正,如果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又怎么又脸面来面见诸公呢?" 他下令将魏征的谏言写在屏风之上,朝夕相见,时刻提醒自己。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后,李世民悲痛不已,想要将其风光大葬,他的妻子裴氏劝谏李世民不要如此"劳民伤财",魏征生平俭朴,死后肯定不愿意如此浪费,仅仅用素车下葬即可。 之后,李世民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创作挽词十首,表达自己对魏征的追思,可谓是极尽哀荣。

0 阅读:1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