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曾怀揣着“取代中国”的狂想,然而如今这一美梦在4年内土崩瓦解

魏涛来说事 2025-04-07 16:34:37

印度制造业曾怀揣着 “取代中国” 的狂想,然而如今这一美梦在 4 年内土崩瓦解。这场耗资巨大的产业突围,为何成了跨国企业的集体噩梦,印度还有机会逆袭吗?我们来深入探讨。 2025 年 3 月,新德里财政部机密文件泄露引发关注,印度政府悄然终止 “国家制造业竞争力计划”,230 亿美元的补贴付诸东流。“印度制造 2025” 曾被寄予厚望,可最终仅达成 37% 的生产目标,远低于预期,苹果、富士康等巨头的投资也深陷困境。 从表面看,印度有着庞大的人口红利,似乎具备制造业崛起的基础。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印度工商部数据显示,2020 年启动的 PLI 计划承诺吸引 750 家企业转移产业链,可参与企业实际完成生产目标仅 37%,远低于行业预期均值(50%)的完成率。苹果供应链分析师詹姆斯・卡特在《金融时报》撰文指出:“我们曾以为印度行政效率能快速提升助力制造业发展,却没想到中国产业集群的黏性如此强大,难以轻易被取代。” 富士康马哈拉施特拉邦工厂因土地纠纷停滞三年,特斯拉本计划在印度建厂,却突然推迟,转而加大对上海超级工厂机器人生产线的投入。这看似是企业的临时决策调整,实则反映出印度制造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中国制造向 “智造” 大步迈进时,印度还在为征地改革和跨邦税收协调等基础问题消耗大量精力。 跨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更是充满血泪。以苹果为例,从我的视角来看,班加罗尔工厂 iPhone 16 的良品率长期在 40% 左右徘徊,与中国工厂高达 92% 的良品率相比,差距如同天堑。而且 “强制本土化采购” 政策,要求 2025 年零部件国产化率达 65%,这使得成本飙升了 28%,远远超出了企业的预期成本范围。三星电子在诺伊达的智能手机工厂,由于电力供应不稳定,每月损失约 120 万美元。外资企业还面临着 “赚了钱只能在印度花” 的怪圈,外资利润汇出需缴纳 22% 预提税,且必须将 50% 再投资于当地,这看似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实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发展自主性。 印度制造业存在着诸多基因缺陷。印度社会发展委员会报告显示,印度虽然拥有 13 亿庞大人口,但其中仅 14% 接受过职业教育,工程师短缺率高达 62%,远高于全球平均工程师短缺率(30%)。在基建方面,全国 70% 的公路等级低于 2 级,港口平均装卸效率仅为新加坡的 1/3 ,严重影响了货物的运输和流转效率。政策方面也极不稳定,过去五年修改外资法 17 次,企业所得税波动幅度达 15%,这让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 从现象上看,印度有着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本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异常的是,其制造业占 GDP 比重始终在 14% 左右徘徊,而同期中国高端制造业产值已突破 6 万亿美元。通过归因分析,我们发现印度这种 “先天不足 + 后天失调” 的状况是导致其制造业发展受阻的关键原因。从实验数据来看,印度在吸引外资企业方面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田野调查也显示,企业在印度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土地纠纷、电力供应等,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反事实推演,如果印度能够改善这些问题,其制造业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展轨迹。 如今,当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突破 322 台 / 万人,印度纺织厂还在为断水停电而发愁。印度制造业要想逆袭,需要解决众多深层次的问题,任重而道远。您认为印度还有机会逆袭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真知灼见。

0 阅读:48
魏涛来说事

魏涛来说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