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连砍两刀 “收割” 三星:6 亿美元罚单背后外企在印的生存困局 当三星电子 CEO 李在镕于首尔总部喊出 “背水一战” 的动员口号时,或许他怎么也没料到,最大的危机并非源自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低迷寒潮,反而是来自远在南亚次大陆的一次 “精确狙击”。3 月 25 日,印度税务部门以 “涉嫌进口设备错误分类以偷逃税款” 为由,向三星开具了高达 5.2 亿美元的企业罚单,并且对 7 名高管额外追加 8100 万美元罚款。这总计 6.01 亿美元的追缴指令,数额相当于三星去年在印度所获净利润的 63%,相较于印度本土企业平均罚单金额,更是高出数倍之多。 三星在印度:从 “罢工漩涡” 到 “税务重拳” 三星此次遭追缴的事件,导火索是其在 2018 年至 2021 年间进口的价值 7.84 亿美元的 4G 通信塔组件 “远端射频头”。印度海关指责三星故意把本应缴纳 10%-20% 关税的设备,错误归类为免税的信号收发器,还提交了虚假文件来完成清关。更具戏剧性的是,印度税务专员索尼尔・巴贾杰直接拿三星 2020 年提交的官方文件当作证据,当时三星明确将该组件描述为 “收发器”。看似印度此次是铁证如山,但也有人质疑印度税务部门为何在几年后才突然发难,是不是存在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可不是印度第一次对三星 “痛下杀手”。2024 年,三星印度工厂因工人罢工造成的损失超过 10 亿美元。工会提出的 “薪资翻倍”“35 小时工作制”“职位世袭” 等要求,被韩媒视为对 “现代企业制度的荒诞挑衅”。虽说最后在政府调解下达成了临时协议,可劳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在不断激化。现在又加上税务重罚,三星在印度的运营成本直线上升,几乎到了难以维系的程度。也有人觉得三星在印度的运营成本增加,可能也与其自身管理不善有关,可数据显示三星在印度的管理模式与其他地区并无太大差异。 印度 “外资坟场” 的生存怪象:从沃达丰到三星 印度 “收割” 外资的手段早已形成了一套独特模式。从沃达丰被追溯 50 年征税 50 亿美元,到小米被冻结 48 亿资产,再到三星这次遭遇的 “精准打击”,跨国企业在印度的经历惊人相似:一开始用政策优惠吸引外资投资,到了中期就通过工会施压、税务审查等手段逐步榨取企业利益,最后逼得企业不得不 “自愿” 吐出利润。数据表明,过去十年已经有超过 2700 家外企撤离印度,这其中还包括福特、通用等行业巨头。但也有观点认为印度市场庞大,外企撤离是自身经营问题,可对比其他市场,印度对外企的特殊 “待遇” 显而易见。 在这次事件里,印度海关不仅要求企业补缴税款,还把 7 名高管列为责任追究对象,其中包括财务总监、税务负责人等核心管理层。这种 “连人带企” 的处罚方式,被业内看作是印度加强对外资管控的新信号。有分析指出,印度正采用 “胡萝卜加大棒” 的策略,一边吸引外资,一边强化本土产业链的主导权。从田野调查数据来看,印度本土企业在相关产业链的份额确实在逐渐增加。 三星如何破解在印度的 “困局”?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三星在声明中表示 “会评估法律方面的选择”,但业内普遍觉得三星能操作的空间不大。一方面,印度市场占三星全球销售额的 7%,放弃印度市场就等于白白让出智能手机、家电等重要市场份额;可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罚款和政策风险,正在大幅压缩其利润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三星已经开始在印度建设机器人工厂,计划在未来十年逐步用机器替代人工,这或许暗示着韩企对印度市场的极度失望。通过反事实推演,如果三星不这样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人工成本压力。 随着印度总理莫迪推进 “印度制造” 战略的升级,外资在南亚次大陆的竞争将会更加复杂。这次针对三星的追缴行动,到底是偶然事件,还是系统性 “收割” 的开端?当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又遇上地缘政治博弈,跨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道路,注定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